东京奥运会主场馆为什么与众不同?

一 学习材料:

(转自得到头条030、2021年8月2日)

东京奥运会主场馆与众不同。一般的运动场馆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东京奥运会主场馆大量采用杉木和松木,通过“钢木结合的复合材料”,建成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体育场馆。它的设计师,是日本最负盛名的木结构建筑师隈研吾。我个人的感觉是,整个建筑看上去古朴典雅,但说不上惊艳。它的设计好在哪,不知道。

这可能是我们作为普通游客的一个常有的困境:好不容易出去旅游,到了那些著名的建筑景点,却看不懂所谓的名家大作好在哪里,真的就只能看个热闹。那么,专业人士是怎么去欣赏一栋建筑的设计之美的?

我专门跑去问了建筑师青山周平,他教给我一个观察模型,要分三个维度:首先,要了解建筑师对建筑的思考,建筑的设计理念是怎样的?建筑和时代的关系是什么?第二,要看建筑整体的外观,看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最后,要看建筑的细节,比如材料和材料的衔接、空调的距离,等等。

先来说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就以东京奥运会场馆为例。这个场馆最开始中标的是英国著名女建筑师哈迪德,她设计的场馆外观酷似一个自行车头盔,充满了运动感。但是,这个建筑的设计体量过大,高达70米,日本民众认为它与周围的建筑、环境不融合,强烈反对,后来才交给隈研吾重新设计。隈研吾说,哈迪德追求的是视觉震撼的大型雕塑,而他追求的恰恰相反,是让这座庞大的建筑隐身,甚至是让建筑“消失”。理解了隈研吾的核心理念,就能看懂这个场馆的很多细节。

再来看第二个维度,看建筑整体的外观,看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著名建筑师邵韦平说,如果建筑是在交通枢纽的位置,那么建筑师要观察这里上班高峰期人群的状态,是游客、过路的人居多,还是住附近的人居多;还要观察机动车的情况,车从哪条路来的比较多,什么时间容易堵车等等。而且,这些信息不能通过一次实地调研就获得,而要通过多次、长期的观察。当年贝聿铭设计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在卢浮宫附近生活了三个月,每天持续地观察、记录卢浮宫周围的动态信息。作为外行我们很难想象,建筑师竟然会这么关注建筑的外部环境。

再来看第三个维度,要看建筑的细节。比如谷口吉生设计的松下美术馆,所有材料交接都高度精准:需要对缝的地方,一定是严丝合缝的,地面、墙顶没有多余的线;玻璃栏板都是落在地面上的,不像很多建筑还要加一根栏杆。这些处理让建筑细节显得非常工整,这也是见大师功力的地方。

来回顾一下欣赏建筑的三个维度:第一,看建筑的设计理念,以及建筑和时代的关系;第二,看建筑的外观,以及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关系;第三,看建筑的细节。有了这三个抓手,下次出门旅游,我们也能成为具有专业审美眼光的游客了。如果你对这个领域感兴趣,还可以去翻翻前途丛书系列的《这就是建筑师》,看一流建筑师是怎么思考他们的工作的。

二 学习启发:

建筑师青山周平的观察模型与日本人的精神气质高度契合:

1 追求建筑的设计理念、建筑与时代的关系,体现出日本人的“和”精神,包括与一切有生命物与无生命物的和谐。这种精神气质的形成根基在于岛国、多灾的自然地理环境。

2 追求建筑的整体外观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体现出日本人与自然“调和”、“共生”的自然观,在庭院建筑中尤为明显,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枯山水”。

3 对建筑细节的追求体现出日本人的“间意识”与“美意识”,“间意识”其中一个部分指向“力学空间”,“美意识”以小、细、柔、轻等为美,也即所谓“消失”,强调“对极致的追求”与“不声张的美”。

归根结底,选择隈研吾而不是哈迪德,表面看来是因为建筑风格的差异,根本原因却是文化的难以融合。

你可能感兴趣的:(东京奥运会主场馆为什么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