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笔记:攻击性与挫败感

:
1,攻击性是人类的一个本性,剥离了攻击性的人,也剥离了自己的本性;而具有攻击性的人,则是真实的,因此更有魅力。
2,儿童需要获得母亲或客体可以在他发出攻击后而得以幸存的感觉。
母亲得以存活的意思是,母亲既没有死去,也没有离开,同时也没有报复惩罚他。
3,如果我们明白,攻击性是人类的一个本性,那么就可以有一个推论:剥离了攻击性的男人,也剥离了自己的本性;而具有攻击性的男人,则是真实的,因此后者比前者更有魅力。同样的,这个推论也可以放到女人身上:简单的好女人被人称道,但有攻击性的女人,更容易生动有魅力。


关于攻击性这部分的文章我反复看了好几遍,感觉似懂非懂。我想之所以有这种感觉,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我本身一直缺少攻击性吧。

最近一直在思考“挫败感”:这两年专心学习准备转型,可做了很多事情都没能坚持下去,向内觉知到是惧怕“挫败感”,害怕失败后被指责嘲笑辱骂看不起的语言和目光,更深一步是觉得外部世界总有恶人在等着看笑话,想要惩罚自己。

自己一直以来都是好人,和别人吵个小架内心都很不安,害怕有什么会报复;偶尔发起攻击性后,随之而来的恐惧感会把我整个人吞噬。

这样的心理可能是幼儿期的攻击性没有被整合,主要养育者处理攻击性时硬碰硬甚至打骂等报复性反应,在幼儿内心种下了“攻击性时坏的,不允许的,会被报复的”的潜意识,在长大后这种潜意识影响到方方面面了。

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我永远都在寻找你。攻击性,可以理解为我在寻找你的时候自然产生的一种东西。特别在婴儿这里,攻击性是 “ 原始的爱的表达的一部分,最初的爱的冲动,具有一种破坏性,但破坏不是婴儿的目的,因为这个时候他还不知道什么是怜悯。

我们一直在谈理解、沟通,但好像都只是在语言层面;我们更应该从人性层面,从多种语言形式(肢体、表情等)进行沟通,把婴幼儿放在同等层面甚至更高层面来理解沟通,你会发现人性之美超出你想象。


最近因为“挫败感”处于低潮期好一段时间了,当然这只是众多低潮中的一次,但正因为这又一次的轮回,让我对于“挫败感”有了更深入的觉知,知道这只是幼儿期遗留的一种感觉,当时也许真实,现在都是虚幻,事情好坏成败只要自己能接得住就行,哪有什么人嘲笑,又哪有什么人嘲笑得了,说句粗话:关别人屁事!
所以,想好就说,想好就干,别再瞎扯!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学笔记:攻击性与挫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