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总是要感谢很多事情,但是我们却从来没有想过:感谢自己。感谢自己的什么呢?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有一次去讲课,见了来听课的三位女士。
有两位女士对我说,她们是我的忠实粉丝,但是她们觉得自己的家庭关系是完美的。其实我在她们的脸上已经看到了两个字——崩溃。
而第三位女士看着是最健康的,但是她对我说:“武老师,我家里有很多问题,我内心有很多痛苦。”这就是一个正常人、健康人。
等后来我们聊开了,我非常干净利落地指出来那两位女士可能有什么样的问题,结果基本上都被我说中了。我们要警惕这种感觉——我们的人生是完美的,我们的家庭是完美的。
其实,真实胜过完美,一旦我们懂得什么是真实,如何接受自己的真实,如何跟自己真实地在一起,就会深刻地感知到真实是比完美更好的东西。
这里所谓的真实就是痛苦,她们对痛苦的接纳程度不同。
觉得自己家庭是完美的,这样的人是把自己的痛苦分裂出去了,消灭了,她自己脑袋里意识不到痛苦,所以她会说自己的家庭是完美的。
而相对比较健康的女士,因为她对痛苦有接纳能力,所以她会直接说她的家庭有问题,她有痛苦。
这时候我们看到一个简单的评价标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与接纳痛苦的程度成正比。
痛苦意味着什么?
这本书里有一个故事很受欢迎,叫《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故事是这样的:女孩Z的童年非常不幸,两三岁时父母离婚,父亲挣不到钱,她基本上是跟着姑姑长大的。
她不断更换寄养家庭,小学时就已经觉得自己充满痛苦。她努力讨好老师、同学,却总是不如愿,她连一个朋友也没有。
学校要换新课桌,需要交几十元钱,她因为出不起这个钱被调到了教室最后面,前面坐着的都是个头比她高、拥有新课桌的人,她感觉非常痛苦,充满羞耻。
她曾经很认真地计划过自杀,也就是所谓的“哲学式自杀”,即经过很认真的计算、衡量,觉得自己的人生确实是不值得拥有的。
她曾经在一张白纸的两边分别写下活着的理由和死去的理由,结果死去的理由远超过活着的理由,于是她认为自己应该自杀。
我在北大心理学系的一个师妹也做过同样的事情,不同的是师妹自杀成功了,而女孩Z没有成功。
她感到很悲哀,进而很伤感。然后她开始哭泣。她不知道自己哭了多久,在哭泣的时候,她回忆起人生中的种种不幸,但是她哭到最后的时候,心里有个声音出来了,那个声音对她说:是的,你很惨,但是你还可以做很多事。
结果这个声音改变了她,这个女孩感觉她获
得了一种力量,让她真的开始思考:我可以为我的人生做些什么事情。后来,女孩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好朋友。
这个女孩很悲切地痛哭了一次,她的人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涉及了我们的不完美中的第一个重要的东西:悲伤。
来源:武志红《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新版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