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发生在每位学生身上

看到这样的标题让我想到了王文蓉老师的《换个角度看课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感受。王文蓉老师一直强调课堂是孩子们的而不是老师的,我们应该把主动权交到孩子们手中。而李磊校长的《让学习发生在每位学生身上》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解读呢?

图片发自App

日本左藤学教授提出,学习是同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同他人的相遇与对话;是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目标:为所有孩子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不放弃任何学生,保障每个孩子的学习权利。

图片发自App

学习共同体的原理:1、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建立在构建对话性沟通的基础上。2、对话性沟通通过相互倾听的关系而实现。3、倾听他人的声音是构建相互协同合作学习关系的基础。

图片发自App

李磊校长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图片发自App

一、倾听

倾听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核心,而学生的“倾听”与老师的“倾听”是不同的。

图片发自App

二、建构对话性的沟通——协同学习。

图片发自App

“协同学习”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强调是学生之间一致性,而在“协作学习”中学习的主体终究时个人。在协同学习活动中决不强求一体化,恰恰相反,它追求的是学生的思考与见解的多样性。学习,并不是从同一性中产生的,学习之所以形成,恰恰是在差异之中。协同学习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图片发自App

通过短视频的播放,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协同学习让孩子们敢说我不会、能说我不同、善有新发现、主动会合作、举一能反三。

图片发自App

三、建构学习共同体的基础——安全的学习环境。

图片发自App

四、建构学习共同体——我们的改变。

图片发自App

从空间、时间、问题上都有很大的改变。

图片发自App

教师从主导者变为观察员,观察内容如下:

图片发自App

研讨方式也发生着变化。

图片发自App

从“满足学生需求”出发的教学实践:创设“安全环境”——满足“安全需要”;实施“协同学习”——满足“社交需要”;“内部与外部”结合——满足“尊重需要”;学生是知识的创造者——满足“自我实现”需要。

图片发自App

李磊校长一直强调“倾听”和“对话”是建构学习共同体的主要方式,细想我的课堂,我有静下心来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对话吗?我有耐心等待过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孩子们稍有犹豫时,就被我打断。每次上课都想要给孩子们灌输更多,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学到更多,其实这不过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自己口干舌燥的讲解多遍,孩子们依然是云里雾里的。

课程分享实际课程案例中,孩子们学习的氛围,一下就感染了我,所有的孩子们都积极主动参与讨论,不断对自己追问“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让孩子们在自己的探索中得到答案,这样的理解更深入,更刻骨铭心。

将课堂真正还给孩子们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观察者。这样的转变过程简约而不简单。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学习发生在每位学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