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Libby博士的职场理想】
我经常在咨询时收到这样的问题。比如,
想换工作,我该不该先去读个学历深造?
要不要去考证券从业资格证书?
要不要去学英语啊?我看好多人都在学,这对找工作有帮助吗?
或者,
同学聚会时候感觉大家都很成功,我觉得特别焦虑,但不知道方向在哪儿,现在该学什么?
还有伙伴给我留言:前段时间尝试着每天打卡学习,也加入好几个社群,但事情一多就坚持不下来,其实也觉得没动力继续学,感觉自己又回到老路上,哎。
回想一下,我们从学校毕业的时候,大多人都说再也不想去过学习考试的日子了。
而现在,有人觉得日复一日的工作令人感觉停止成长、浪费生命,开始思考人生,觉得还是要学点什么。有人发现想要晋升或者持续在职场发展,需要学的东西还太多太多。
于是,许多人开始怀念那个除了学习就是考试的学生时代,其实是在怀念熟悉的竞争环境和目标的确定性给人带来的踏实感。
一旦进入职场这个大学堂,竞争者多了,选择多了,不确定性多了,目标也模糊了,甚至错乱了。
这些情况下,不学习的确很难过上想要的生活。但是越学习,越焦虑,应该怎么办呢?
谈谈我的经验和观点。
— 1 —
要事第一,目标清晰
第一个建议,是要事第一,目标清晰。
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我注意到,很多来询者在问到「要不要学某某东西」时,通常是没有职业方向、或者对目标岗位没认真调研过、还有就是看了同事朋友在学。。。
是因为别人学,我们就要学吗?还是自己在猜,或许考个证书报个班会改变一切,所以就要学吗?
一定要明白:我们之所以选择做一件事情,首先应该是因为这件事是我们发自内心觉得是值得做的事。而不是因为别人做了,或者在没有方向的时候寻求「我在做事」、「我在学习」的自我安慰。
不是这样的话,第一坚持不下来,第二与预期效果相去甚远,第三容易产生自我怀疑。
那么,职场人士如何探索职业发展可能方向?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参考我的上一篇文章。
如果有了目标岗位,那就把目标岗位要求拆解开,对照着自己的现有知识和能力水平,有重点地改善提升。
一方面,在知识层面,该岗位需要哪些行业知识和相关证书?尤其是跨行业求职,就要去刻意学习新领域的知识、获取认证。
另一方面,在技能层面,该岗位需要哪些通用能力、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比如目标是在企业内部晋升,就可以参加公司内部或外部的一些领导力、沟通相关的培训课程,并积极实践学习成果。
以我自己为例:这些年我在企业内部一直带教管培生,并且不断有同事、中高层找我沟通职业发展的困惑。渐渐我发现自己很想深耕职业生涯咨询领域,于是开始有针对性地学习生涯咨询相关理论知识、考证、参加培训班、找一切机会提升咨询技能。做到既在知识层面又在技能层面提升自己。目标的清晰感,让我感到每一步都走的很踏实。
— 2 —
学以致用,持续「布点」
第二个建议,是学以致用、持续「布点」。
学习了,学完了,学会了,这三个是不同的概念。
这个时代,想学习什么,太容易了。随手一搜,什么类型和价格的课程都有。
然而,钱花了不少,时间耗了不少,效果怎么样呢?不能说一无所获。在报名和上课的那段时间,我们可能度过了心理最舒适信心最足的时光。实际上,大多数人还是没什么改变,只是用打卡学习的行为感动了自己。
学习的本质,是为了解决问题。
这个价值链的闭环是这样的:问题-学习-实践-解决。
再详细一些,是:经历困境,主动思考,发现问题——针对性学习知识,提升技能——尝试着解决问题,获得反馈——刻意练习,精进技能,内化知识——解决自己的问题——最后升华一下,为别人分享认知,传递价值。
从2019年开始,我给自己立了个小要求:无论是收费免费的课,还是读一本书,只要时间花上去了,一定要最快速度地「传递价值」,也就是「输出」。传递价值的方式,可大可小。可以是形成一篇短文,可以是在咨询或者培训时成为一页纸的素材,还可以是跟朋友或同事分享感受。简而言之,就是我要比学习之前进步一点点。
其实,一开始逼自己输出,是不太适应的,甚至觉得辛苦。所以步子不能迈得太大,不要求快。就是一点点进步,一点点获得正向反馈,我们就能逐渐适应这个状态,学习动力和效果会持续地被激发出来。
如果不能打破原来的行为模式,一个人闷头学习,那么参加再多的课读再多的书,都没用。我们将永远停留在学习这个价值链的最底层,不断投入时间和金钱去寻求暂时的自我舒适感,被知识付费收割。更可怕的是,持续困在日复一日的困惑焦虑中。
乔布斯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曾说过,「生命里的每一个点都会最终连成线」。
学习也是一样。持续不断的学以致用和获取反馈,就是这样一个「布点」的过程。
我们的大脑越训练越高效,「布点」的过程可以刺激大脑神经元的链接和增加神经网络的运行效率。一点一点,量变产生质变,必然能连点成线成网,获得深远的回报。
— 3 —
社群断舍离、跟高手学习
第三个建议,是社群断舍离、跟高手学习。
你有没有数过,因为学习,加入了多少社群?
古典老师在今年的一次内测工作坊上,跟我们提到一个词——「衣帽间社群」。
社群不用解释,什么是衣帽间?
在国外剧院或者一些高级餐厅,会提供coat check service或者coat checkroom,就是衣帽寄放处。大家为了相同目的,从四面八方来到同一个地方,将衣物寄放在衣帽间,进入场地一起活动。活动结束,取回衣物,各回各家。
像极了现在的社群。
我们每天穿梭在多少社群之间,参加活动,获取信息,变换角色,不断地穿衣、脱衣。日程越来越满,链接越来越弱。
加入社群,是想学习、获取信息和结识人脉。于是你可能每天都点开各个社群看看,生怕错过什么信息。通过社群加了很多好友,也还只是朋友圈点赞之交。你可能已经发现,大多数社群时间,只是无用功。
如果你觉得自己正过着衣帽间社群生活,不妨来一次「社群断舍离」,比如退群、开启勿扰模式、每周看一次群消息等。
这样来做,可以屏蔽掉很多噪音,把自己从低效的信息获取方式中解脱出来,也会大大减轻焦虑感。
留下真正高质量的学习社群即可。
此外,强烈建议,追随一位信得过的高手,让ta成为你的导师。跟着导师,在目标领域持续学习、精进。
直接跟高手/导师学习的好处是,你可以获得经过验证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并能得到导师的反馈和督导,做到有方法、有输出、有动力、不跑偏、高效率。
简而言之,近朱者赤,越近越好。
总结一下,
(1)要事第一、目标清晰;
(2)学以致用、持续「布点」;
(3)社群断舍离、跟高手学习。
祝大家有效学习,持续向上!
【本文由“Libby博士的职场理想”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libbyonthego。欢迎关注和链接,一起探索更有意思、有意义的工作和生活!】
/ / / / /推荐阅读
职场中期人士如何寻找职业发展可能性
和自己拉开一些距离
不适应?还是不适合?弄清楚这点再跳槽
有多少年轻人,在大公司里渐渐荒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