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考试经验帖(2019)

各位报考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065100)专硕的考生,你们好!

我是2019届跨考浙大文博专硕的考生。初试成绩总分过线,复试环节被刷;不过这并不重要,我后来参加调剂去了别的学校。在这里是为了与大家分享浙大文博考研的一些经验,造福后来的考生们。

一、考情分析

近年来,考研大军的总人数每年都在突破新高;而随着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将博物馆推向“网红化”高潮,社会大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对于考古、文物和博物馆的认知度得到很大提升,因此选择报考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考生总数也势必有所上涨。

浙江大学是浙江省范围内唯一一所世界高水平、国内顶尖大学,教育资源如此集中以至于有无数学子梦寐以求进入浙大学习。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设于人文学院,作为顶级名校,浙大关于研究生招考的信息公开工作是做得非常好的,除了不提供考纲和参考书目外,其他关于报录比一类的信息都可以在网站上查到(当然也有人做专门的收集整理)。

因此,我们在这里就只谈2019届考研的状况。2019年考研初试报考人数72人,缺考的(成绩为0分的)有5人;进入复试的25人,最终录取20人。近两年浙大文博专业的分数线稳定在325分,与国家线基本持平,作为34所自主划线的院校之一,浙大的文博系还是对考生十分宽容的。综合以上两点,希望你能明白,成功离你并不是那么遥远。

二、关于初试

统一入学考试在考生综合成绩中占60%。在总分达到325分的同时,对考生的每门单科成绩亦做了最低分数线的划定,其中政治55分,英语55分,文博综合185分;解释一下,如果单科与最低分数线每相差1分,就要以总分高出分数线20分作为抵扣,否则不予复试资格。关于政治和英语我们在这里不作讨论了,网上有很多经验帖可以帮助到大家。

之前有提到说浙大文博是不提供参考书目的,但是网上流传着很多版本,这里说一个采信比较多的版本:王宏均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李晓东主编《文物学》和张之恒主编《中国考古通论》。还有其他网路上提到的参考书,由于笔者没有亲自拜读过,也不敢说有没有帮助,多读一些教材总是好的,可是也要考虑自身时间和精力量力而行、有选择性地重点把握(其中《中国考古通论》是大部头,考察内容又少,不建议花太多时间,怎么读、重点在哪里文章后面会讲)。

浙大的文博试题是自主命题,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考试时间一般在12月23日(全国研究生考试第二天)的上午进行,考试时间为180分钟(3小时),总分为300分。其中,必答题部分由3道简答题(每题30分,共90分)组成,一般会至少有一题涉及到文化遗产的开放式题目,这就要求考生注重平时的积累,脑子里多装重要的文物知识;第二部分根据考生的专业背景(文科或理科)选做,绝大多数考生都是选择文科的,首先是5道名词解释题(每题6分,共30分),再是4道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最后是3道论述题(每题40分,共120分)。一定要看分值答题,不要看到一题自己会的就写道忘乎所以,一道简答千万不要写得比你的论述题还多!3小时时间真的很紧张,12页的空白卷面,要填得满满当当几乎是不可能的(科班出身大神除外),你完整地写下来会觉得手都废了!

从这些年浙大文博初试的命题规律来看,对博物馆学的知识有越来越重视的趋势,对文化遗产的考察也更加频繁,题目比较灵活,与以往题目相似的考察内容占有一定比例。首先说文化遗产吧,19年试题的第一题就要求考生列举2个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并加以说明,还好我刷过纪录片《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凭着印象一顿鬼扯;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威尼斯宪章》很重要,考察概率较大,在历年真题中至少出现过2次;在文化遗产的概念、性质、保护措施、保护原则(16字方针)上也需要考生花功夫。再看考古学,最近几年对考古学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19年的试卷中甚至只出现了一题单独考察河姆渡文化(及其发掘过程)的论述题,而对考古学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原则等基础性知识考察得比较多,也就是说如果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考生可以选择只复习浙江的考古学文化,而对于新石器时代以后的历代都城、陵墓遗址可以直接略过(这种做法是有风险的!)。然后是文物学,浙大的题目设置非常灵活,文物学与博物馆学结合起来考察的也有,上课(笔者曾去旁听过)的时候老师也是融汇贯通起来讲,最重要的个人觉得是文物学的发展简史,以时间线为贯穿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就会觉得神清气爽,当然基础概念是必然要背好的。最后的博物馆学,国内公认的教材就是《中国博物馆学基础》,所以这本教材是最有用的,而且内容并不繁杂,必须好好啃、仔细啃,把里面的知识点做到统统吃透,同时有浙大项隆元老师参与编写的新教材《博物馆学概论》已于19年1月出版发行,可以买来当作辅助内容读(不要太花时间)。

以上都是笔者个人观点,大家一定要自己去看、去分析真题,进行总结!把握复习的重点和方向,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只会得不偿失!

三、关于复试

复试的流程并不复杂,先笔试后面试,一天解决问题。笔试内容是一篇英文阅读理解,19年的题目讲的是文化遗产,答题时是用中文回答的;面试顺序按照笔试成绩由高到低进行,要求每位学生的面试时间不少于20分钟,所以我这种考的分数不高的人就被排在很后面。当然并不是说你在后面就没有机会,我就是被两个初试成绩比我还低的人挤下去的。

等候面试的时间真的很煎熬。面试的老师很多,坐满了整个小会议室。有一位老师负责专门考察你的英语口语听力,以对话方式进行,一般第一个问题都是自我介绍,这时候你必须有一篇背到无比流畅、兼顾语音语调、时间长一点大概3分钟左右的文章,上来就是一顿表演,下一个问题就选择简短的回答,灵活应变。郑霞老师主持专业面试,如果你是跨考考生,注意准备以下问题:你的本科专业与文博专业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你为什么选择文博专业?你的毕业论文题目是什么,为什么选这个题目?更重要的是,老师很有可能按照你的毕业论文选题进一步进行深入提问。老师们的面试问题并非结构化的,而是随着你的话题导向而产生的,看似难以捉摸,但实际上也存在考生自由发挥的余地:你可以在回答其他问题时或多或少地提一下自己擅长的领域(比如你对藏品管理的知识有自信,就不经意地带到一下,老师很会捕捉的)。如果是本专业的,那就等着被问专业问题吧,应该应付起来也是得心应手的。还有可能老师会问:有没有导师选择上的倾向?这是个大坑,我觉得我就是栽在这里面了,我当时直接回答了想追随项老师做研究,出来以后就后悔了,这不是自断后路吗?也难怪后来我就真的扑街了。

然后说场外因素,浙大的老师还是很公正严谨的,看几个帖里说本校的学生都没有什么优势(不知道真假哈)。笔者有直系学长是考上浙大文博的,有系里老师的浙大文博出身的,就连复试考场上监考的学长都是来我学校做过讲座的认识我,我还特地去项老师的课上旁听以期给他留下印象,结果这一切努力都没有用。奉劝各位不要在这种事情上浪费时间打“人情战”,吃力不讨好,做得过头了反而让老师感觉不舒服;有空多读一读老师的论文,比如严建强、项隆元、郑霞、陈虹等,说不定更有帮助,至少在学术观点上跟他们保持一致。

四、总结

成功者总是可以向别人讲演他的辛苦付出,众人听得热泪盈眶;没有人关心失败者辛苦的付出和努力,他们一旦向他人诉说自己的心酸就会被认为太矫情。这就是考研的残酷。作为一个失败者,我写就此篇仅仅是为了让有意向考浙大文博专业的考生有个方向,如果能够帮到大家就是我的荣幸。考研路上所有的泪水和汗水都值得被尊敬,很多事情并不是靠拼命奋斗就可以改变的,但是如果不去奋斗就不可能有任何改变,不是吗?

我要说的都在这里了,如果有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请不要私信我要联系方式。祝福辛苦付出过的每一位考研人,愿你们都能不负自己的梦想!加油!

你可能感兴趣的:(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考试经验帖(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