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App

        很惭愧,来到这座城市,十几年了,今天才第一次踏进她的图书馆。听了一场关于微电影的讲座,记住两句话“思想是电影的灵魂”,“给予是最好的回报”。然后,坐在阅览室,翻看一本书,静度午后时光。久违的一种感觉,像是回到了大学自习室。“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我买过一些书,但真正翻开读的少。多数时候是买来后就束之高阁,甚至连封皮都没拆。下次看到自己喜欢的,还是想把它占为己有,这种变态的心理驱使我遇到喜欢的书还是会买下来。

图片发自App

        闲来逛书店发现一个问题,现在的书基本都要塑封,价格也有点小贵,随便一本书就要三四十块钱以上,这点远不如网上买书来的实惠。但那种迎面扑来的书香气,那种手摸书页的快感,那种淘书的乐趣却不是网购所能带来的。相比购书或买书而言,我更喜欢“淘书”的乐趣。刚毕业那阵儿,在大学路上班,离宝业书店很近,闲暇就去逛逛,也没什么特别想买的书,但好像每次总要挑点,算是“贼不走空”。对面有个专门的法律书店我也去过。后来,去过几次昌乐路文化街东头的“我们书店”,最大的好处是人文社科半价,仔细淘能淘到过气的好书。再后来,因为送孩子去国信上课,周末常去国信的“如是书店”。“如是”,就不是那种纯书店,更像是一个以图书为媒介的文化空间。咖啡,讲座,演出,展览都有。记得看过一本写独立书店的书。书中描写了独立书店的运营现状,处境多很艰难。虽说独立书店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我们希望这样的地标多一些,但书店单靠卖书的确很难营生下去。

图片发自App

        书店或者图书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看书的地方,更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一个脱离了功利社会的乌托邦,一座心灵的避难所。一直认为,童年、少年和青春季节,是人生最为美好的阅读状态。远遁尘世,涉世未深,心思单纯,六根剪净,阅读便也就容易融化在血液里,镌刻在生命中,受用无穷。在这样的阅读之中,文学书籍滋润心灵、启追的功用,是无可取代的。成年后再来阅读,和少年时阅读已经是两码事,所有的感觉和吸收都是不一样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