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感悟72

课程原句

15.41 子曰:“辞达而已矣。”

15.42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16.1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原句译文

15.41 孔子说:“言辞能表达出意思就可以了。”

15.42 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边,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边,孔子说:“这是坐席。”大家都坐下后,孔子告诉他说:“某人在这里,某人在这里。”师冕告辞后,子张问道:“这是和盲人乐师言谈的方式吗?”孔子说:“是的,这本来就是帮助盲人乐师的方式。”

16.1 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亦称冉求,名求,字子有)、子路去拜见孔子,说:“季氏准备对颛臾用兵了。”孔子说:“冉求!你们这么干,是不是太过分了?颛臾,以前先王让它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人都不同意。”孔子说:“冉求!周任说过:‘根据自己的才力去担任职务,不能胜任的就辞职不干。’盲人遇到了危险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的话说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和美玉在匣子里被毁坏了,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氏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攻占它,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祸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些不说自己真正想法而一定要另找借口的人。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因为财富均衡就没有贫穷,和睦团结就不觉得人口少,境内安定就不会有倾覆的危险。像这样做,远方的人还不归服,那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他们来归服了,就让他们安心生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又不能招致他们;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保全守住;反而谋划在国内动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他自己的宫墙之内呢。”

我的感悟

15.41这则其实讲了孔子对表达的看法,只要能把自己想表达的说出来就行,根本不需要考虑文词的优美等。

15.42 这里讲到待人接物的问题。尤其是讲到了怎么去帮助盲人这样的特殊群体。对于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一方面要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另一方面也要照顾他人的感受,不要因为自己提供了帮助就洋洋得意、大肆鼓吹。用合适的方式给予他人帮助,一方面是物质的帮助,另一方面也是心灵的帮助。在这种状态下,你不仅帮助了他人,自己也经历了一场修行,这个过程教会你维护他人的自尊并且保持谦卑。其实帮助别人就是做到不做作、不夸张、尊重、自然、亲切即可。

16.1 这一则是很著名的,讲了孔子和学生之间的一段对话。冉有、子路当时在做季氏的家臣,是当时贫民能做的最高的官。冉有、子路问政,孔子给他们分析了当时的境况,还说了很多金句。其中最著名的,传播最广泛的一句是说:“既来之,则安之。”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如果能够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那我们的人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扰。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感悟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