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喜欢苏轼

中国的文人之中,想来想去,还是喜欢苏轼,没有之一。

二十岁时和父亲从老家四川眉山来到京城边梁,一场科举考试名震京师。主考官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第一直觉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写,绝对想不到在四川眉山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小伙子。我猜想当年的苏轼青年得志,一定是意气风发,气度不凡的。如果他的仕途一如他的开头一般,顺风顺水,我们所看到的苏轼也许就不会如此可亲可敬。

苏轼曾在徐州做地方官。当时徐州城发水,形势十分危急,城内百姓人心惶惶,尤其是一些富户打算赶快撤出徐州城。苏轼先是安抚这些富户留下来,因为一旦这些富户选择撤离,徐州城就空虚了。紧接着苏轼带领着全城百姓,抗洪抢险。在城墙的内侧修筑城墙,就在新城墙修建好的第二天,原来的城墙就坍塌了。经过努力,徐州城的水退去了。水患解除之后,苏轼将朝廷所赐钱粮改建城外小城,修建黄楼。九月重阳,文人雅士,齐聚黄楼。该治水患的时候治水患,该求雨时求雨,灾患解除之后,饮酒欢歌,写诗唱和,这就是苏轼的真性情。

西湖是杭州人的眼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笔下的西湖带给我们太多的遐想。谁曾想到西湖也曾经被淤泥堆满,臭气熏天呢?苏轼是一介书生,但是干起事情来也是实干家。他看到西湖的破败景象后,毅然给朝廷上书,请求开浚西湖。疏浚出来的大量淤泥,一方面作为农田基肥,让原来的沼泽地变成了肥沃的农田;一方面堆积建造了一条沟通西湖南北的长堤,也就是今天的苏堤。

被贬黄州,于苏轼而言,是不幸,也是万幸。没有实权的流放官员,生活艰难可想而知。苏轼却在艰难的生活中苦中作乐,他开垦坡地,烹制美食,保持健康的身体,修养豁达的人生。别人不肯吃的猪肉被他烹制成千古名菜“东坡肉”,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可以成为他的好朋友,在他的眼中,天底下没有一个不好的人。黄州之后,苏轼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去开展创作。

苏轼最远被流放到海南岛,这个蛮荒之地。风俗语言生活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考验着苏轼,苏轼始终以一种积极昂扬的状态面对生活。在他的帮助下,这个蛮荒之地的教育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我想我们之所以喜欢苏轼,是因为苏轼始终心怀百姓,关注苍生,即使是在困顿的境遇中,他仍以悲悯关切的目光注视这人世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还是喜欢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