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6堂人生成功课》之十一:从三点去识人,助你慧眼识才

众所周知,曾国藩非常重视人才,也勤于收集人才,他识人、用人的本领十分高明。

他的幕府被称为晚清“天下第一幕府”,其人才之多,无与伦比;其知人之明,也无人异议。

他不愧为识才的伯乐,是位相人高手,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郭嵩焘、沈葆桢、刘蓉、李元度、罗泽南等这些晚清的栋梁,都出自曾国藩的门下。

他的相人术并不是重于推断吉凶,而是以推断人的心术、品行居多。他的识人术重在以下三点。



1.“眼神”流露真伪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言语可以骗得了人,但“眼神”是骗不了人的。从一个人的“眼神”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能力和品质的。

曾国藩第一次见到容闳,见其两目含威,一望便知是有胆识之人,必能发号施令,驾驭军旅。而容闳表示只想教育报国,不想当将才。曾国藩没有勉强他。容闳后来帮助曾国藩筹办了近代中国最大的官办新式军工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不出曾国藩所料,容闳确实是有胆识之人。

三国时期,曹操派了一个刺客去刺杀刘备。刺客见到刘备后,一开始并没有下手,还是和刘奋套近,后来见诸葛亮进来,便心虚借故上厕所。

而诸葛亮看了一眼那人便说此人是刺客,说那人眼神慌张,流露出的都是忤逆之意,奸邪形态。

刘备立即派人追出去,而刺客已跳墙逃走了。

俗话说:“欲察神气,先观目睛。”在人际交往中,想要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要对别人以诚相待外,还要留意观察对方“眼神”。

如果一个人的眼睛长得细长、黑白分明,看上去很深邃、有光彩,那此人一定是比较聪明,有智慧,因为他的眼睛透出了一股灵气。反之,如果一个人两眼浅短,眼神浑浊呆滞,则表明此人毫无才华,反应比较愚钝。眼球转动较快的人普遍反应较快,反之则较慢。

眼睛最忌“四露”,即露光、露神、露威、露煞。眼神是透视人的品格、个性以及聪明才智的突破口。

例如,从大商家或高层政治人物的眼神中,我们可以看到自信、肯定及权威,他们的眼神与普通人的眼神一定有所差异。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能经常对他人表示关怀,付出爱心,以善意待人,长期以来,自然就会流露出关爱的眼神;如果一天到晚存就想着算计他人,嫉妒怨恨,眼神也会露凶光,令人害怕。



2.“肢体”传达信息

曾国藩很会识人,他经常结合人的体貌神态识别人才。

他的学生李鸿章曾书信给他推荐三位年轻人来老师的营前效力。曾国藩吩咐下去上三人在自己庭前等候。

而此时曾国藩并没有马上去接见他们,而是在不远处静静观察着三人。

只见其中一个人不停地观察着屋内的摆设,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另外一个年轻人则低着头规规矩矩地站在庭院里;剩下的那个年轻人相貌平平,却气宇轩昂,背着双手,仰头悠闲地看着天上的浮云。

曾国藩又仔细观察了一下,看云的年轻人仍然独自欣赏美景,而另外两个人则开始对曾国藩迟迟不来显得不安。

然后曾国藩回到房间里,开始召见这三个年轻人。在交谈中,曾国藩发现,不停打量自己客厅摆设的那个年轻人和自己谈话十分投机,自己的喜好和习惯他似乎了如指掌。还另外两个人的口才就不怎么样了。而那个抬头看云的年轻人却常有惊人之语,对人对事都很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只是说话太直,让人有点尴尬。

他们离开后,曾国藩吩咐手下给三人安排职位,出人意料的是,曾国藩给谈话投机的人并没有委以重任,而是安排一个有名无权的虚位。安排很少说话的那个年轻人去管理钱粮;而那个仰头看云,偶尔顶撞的年轻人被派去军前效力,并叮嘱下属要重点培养。

大家纳闷问其缘由,曾国藩说出自己的见解,第一个年轻人在庭院等待的时候,便用心打量大厅的摆设。只是想投我所好罢了,而且他是背后发牢骚最厉害的一个。可见,此人表里不一,善于钻营,有才无德,不足以托付大事。

第二个年轻人遇事唯唯诺诺,谨小慎微,沉稳有余,魄力不足,只能做一个刀笔吏。

而看云的年轻人不骄不躁、从容淡定,单有大将风度。更难能可贵的是,面对显贵,他能不卑不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是少有的人才啊!曾国藩的一席话说得众人心服口服。

“这个年轻人日后必成大器,不过他性情耿直,很可能会招来口舌是非。”说完,曾国藩不由得一声叹息。

果然看云的年轻人没有辜负曾国藩的厚望,他在征战中脱颖而出,并因为战功显赫被册封了爵位。不仅如此,他还在垂暮之年毅然复出,率领台湾军民重创法国侵略者,扬名中外。

他便是台湾首位巡抚刘铭传。正如曾国藩所言,后来性情耿直的刘铭传被小人中伤,黯然被调离了台湾。

从上面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其实从你出现在别人眼中,到你开口说话的这一段时间,你一直都在“表达”,只是并不是用嘴,而是用你的眼睛、动作、全身去表现,对方就可以从中发现很多信息。

所以,在开口之前,在交谈之中,在告辞之时,你必须时时刻刻用你身体的全部向对方传达你的敬意与好感,暗示出你所要说的话的重要性。

但是,人的情态并非都是永恒不变的。所以,要学会用自己发展的眼光看人,不要认为一个人不好,就永远否定他。

总之,观察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察其态,细细地研究、琢磨,根据其在特定环境下表现出来的情形来判断,而不是主观臆断。



3.“气场”注释来路

曾国藩还常常用观察人的“气场”来识一个人,根据人的容貌气色去推断其心术品行却是一种用人之学,也就是现代人说的“气场”,对此仔细研究,一定会受益无穷。

曾国藩有相人之法十二字,六美为长、黄、昂、紧、稳、称,六恶为村、昏、屯、动、忿、遯。他的相人之法还有一些口诀,如:“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曾国藩认为:虽然一座山的表面泥土常常流失脱落,但不会轻易破碎倒塌,就是因为它有坚硬的岩石在那里支撑着。而岩石就相当于一个人的骨骼。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骨骼就像两扇大门,命运就如同大门外面的一座高山。只要打开这扇门,就能探知人的内心世界,这是识人的第一要素。

曾国藩这里要说的“骨”,绝不是现代人体解剖学意义上的骨骼,而是专指与“神”相配,能够传达“神”的那些东西。“骨”与“神”的关系也可以从“形”与“神”的关系上来理解,但“骨”与“神”之间,带有让人难以领会的神秘色彩,一般人往往难于把握,只有在实践中慢慢地去摸索和体会。

曾国藩这里要说的“神”也并非日常所说的“外在精神状态”。是人的内在精神状态,它包含着人的意志、学识、个性、修养、气质、体能、才干、地位和社会阅历等多种因素。

换句话说,“神”有一种穿透力,能越过人的外貌干扰而表现出来。它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比如,人们常说“某某有艺术家的气质”,“他的气质非凡”,这种内涵气质不会因他的发型、衣着等外貌的改变而改变。

“神”会随着个人知识、阅历、地位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它是种内在的东西,有着魔一样的力量。

识人,长时间观察的是人的精神;短暂一见,观察的是人的情态。情态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性,不由人任意虚饰造作。

情态又有恒态和时态两种。人的形体相貌、精神气质、言谈举止等各种形貌在恒定状态时的表现,称之为“恒态”,在这里主要是指言谈举止的表现形态;短暂出现的,称之为“时态”,时态与人的社会属性、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人们的恒态有四种,即婉柔的弱态、狂放不羁的狂态、怠慢懒散的疏懒态、交际圆滑的周旋态。

弱态表现为小鸟依人,情致宛转,娇柔亲切;狂态表现为衣衫不整,倒穿鞋袜,不修边幅,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旁若无人;疏懒态表现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分场合,无所顾忌;周旋态表现为把心机深深地掩藏起来,处处察言观色,事事趋吉避凶,与人接触圆滑周到。

通过以上几点的熟识,我们知道了识人主要通过“眼神”“肢体”“气场”传达出来的信息来了解,并通过仔细分析观察,也定能做到十之八九。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16堂人生成功课》之十一:从三点去识人,助你慧眼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