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

看《京华烟云》这本小说,还是我上学期间看的。那时候住校,周末不上课,我离家又比较远,没事儿干的时候,我们宿舍几个同学买上五元钱的瓜子,去外边书店借几本小说,拿回宿舍,一边嗑瓜子,一边看书,打发无聊的时间,当然买书是不可能的,因为没钱。清朝文学家袁枚曾说过:“书非借不能读也”,我深以为然。借的书因为有期限,超过期限要多交钱,对我们穷学生来说,那钱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借回来之后要很快看完才划算,所以那时候看的中外名著也多,《京华烟云》是其中一本。因为时代久远,又因为看了三个版本的电视剧,电视剧缘自原著,又经过改编这四种混合在一起了,只能凭记忆与大家分享。

《京华烟云》是老北京的故事,也是中国的风霜,它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英文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他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这本书译为《瞬息京华》,1939年发布首版英文版。

《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1975年,林语堂凭借《京华烟云》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小说共三部。第一部《道家女儿》,写1900年到1909年。八国联军入侵的风声日紧,京城拥有百万资产的富商又是道家信徒的姚思安举家离京南下时,在兵荒马乱之中,姚家十岁的姑娘姚木兰同家人失散,后由京官曾文朴接到家中。木兰与曾家三儿子荪亚被看做天赐的良缘。几年后,姚木兰长成美丽过人、心灵手巧的少女。这时接二连三的人世波澜打破了这两家宁静的生活。奋发有为的青年孔立夫走进姚家生活的圈子,也走进姚木兰的心灵。木兰与荪亚结婚,这样,道家的女儿成了儒家的媳妇,而木兰心里爱的却是孔立夫。

第二部《庭院悲剧》,叙述牛家恶势力的作威作福及衰败崩溃过程,之后,笔触又回到姚家庭院,展现一幕幕悲剧:姚家长子迪人身亡,迪人的母亲得了怪病久治不愈,姚木兰舅父冯泽安女儿冯红玉投湖自尽,姚思安自认为对家庭的职责已尽,削发改装,走出庭院,外出云游。宣布十年后回来。

第三部《秋季歌声》,描写了五四运动前夕到日本侵略军占领京、沪、杭之后二十年间姚曾两家的生活。随着时光的流逝,曾、姚两家的第三代逐渐长大。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木兰一家远离杭州西行。沿途都是逃难的人群。木兰在西行途中收留了三个孤儿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她感到自己虽已到了生命的秋季,但下一代却处于春季,“在晚秋的落叶之歌里含着青春的催眠曲”。小说在“秋季歌声”中结束。

这本书被称为现代版红楼梦,书中可窥见红楼梦的影子,它写的是牛姚曾三大家族之间的是非恩怨,曾家三个儿子,大儿子平亚和曼妮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在家人的支持下订了亲,后来平亚患病,为了冲喜,曾父曾母提前给大儿子和他的未婚妻曼妮举办了婚礼,曼妮和平亚感情深厚,可是这场婚礼却成平亚的催命符,曼妮过门两天,平亚就因疾病去世了,而曼妮也从新嫁娘一夜变成了寡妇,从此为平亚守寡一辈子,为了他们的爱情坚守了一生。

曾家老二经亚娶了牛家的千金牛素云,这两人是个冤家,经亚是个胆小怕事的人,没有什么抱负,而牛素云却是被父母宠坏的小姐,她和经亚在一起生活,经常闹的是鸡飞狗跳,而经亚一直在忍耐这位牛家千金,曾家二老很是头疼。牛素云因为飞扬跋扈,引起了婆家人的不满,最后和经亚离婚了,牛素云最后和日本人搅和在一起。

三儿子荪亚娶了名动京城的才女姚木兰,木兰的父亲姚思远善于经商,是京城有名的大户人家,木兰人如其名,是王熙凤那样的干练女子,女中豪杰,当然比王熙凤有文化,王熙凤是大字不识一个,姚木兰是饱读诗书的美丽女子,嫁给荪亚前,木兰喜欢上了孔立夫,两个人很聊得来,是理想型夫妻,用现在人的话说是互补型,木兰有闯劲,立夫是个文人,家境贫寒,而木兰有经商头脑,如果这两人一起生活,倒也是幸福美满。可是木兰是曾家二老看上的儿媳妇,她和荪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早早就定下了亲事,只待两人长大后成亲。而木兰和立夫也错失了姻缘,最后嫁给了荪亚。木兰出嫁那天,姚父给木兰准备的嫁妆很丰厚,几乎把半个姚家都搬走了,还有那无价之宝甲骨文也跟随木兰到了曾家,婚后两人倒也相敬如宾,琴瑟和鸣。只是荪亚人到中年,相中了外面的女人,最后在木兰出面干预下,荪亚和外面的女人分手,选择回归家庭。

后来中国爆发了抗日战争,深宅大院的生活被打乱,日本鬼子在中国无恶不作,曼妮也死在了日本人的刀下,引发了全民抗战,立夫,木兰的弟弟,还有牛素云最后都加入了抗日战争,木兰一家为了避难,举家迁往南方,姚家的甲骨文最后被日本人看上了,姚父为了保留甲骨文,和日本人同归于尽。

你可能感兴趣的:(京华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