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常把“死”,把“不想活了”挂在嘴边,该怎么办?

如题,当孩子的心理越来越脆弱,各种青少年焦虑抑郁事件层出不穷时,作为父母,我们不得不重视和审视这个问题。


我上次发了那篇《当孩子说活着有啥意思呢,我不想活了》的文章后,才发现其实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很浅薄。



也是与其同时,我才发现身边有些父母能坦荡地和孩子讲“死”这个字眼,而我却很难说得出口,而且每次听到孩子说出这个词对我而言,似乎也是一种暴击,我会忍不住第一时间制止她说出这个字眼。


有个朋友说,她9岁的女儿第一次跟她说不想活了的时候,她很直截了当地说:“想死吗?好,妈妈陪你一起,因为你死了我也没法活,你说该怎么死,是用刀呢,还是跳楼呢?”

结果女儿反而吓得大哭说:“妈妈,我只是说说而已,不是真的要死,我以后再也不这样说了。”

果然,以后再没说过。


另一个朋友的儿子上初一,一向和妈妈相处融洽的他,开始有了青春叛逆期迹象,会因为鸡毛蒜皮的事大发脾气。

有天儿子放学回来因为一件小事摔东西发泄,我这位朋友强忍住想把手中的炒锅砸到儿子头上的冲动,关了火,出门去逛了一圈消解心底郁结的火气。

等她回来,儿子已经平息,问她:“你怎么就出去了呢,就不怕我在家做点啥事儿出来吗?”


朋友也是直接挑明话题说:“你做什么肯定是自己想好了,我在又能如何?你自己的人生你自己做主,如果你万一不想活了,我也要做好失去你的准备。如果前几年你不想活了,我还可以生一个,现在我也生不了了,只能做好孤老的准备。如果这些你都不在乎了,那我还能怎样?”


朋友说她说这些也是因为她对自己的孩子了解,毕竟这些年她和孩子的关系亲密,孩子有啥心事都会跟她交流,心底也有这份底气。

但是如果孩子和家长的亲密感不够的家庭,肯定就不能这样说了。


每个家庭都不同,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模式也不尽相同。

在有些家庭,孩子说不想活了,可能是家常便饭,随口说说,大人也不以为意。

而在另外一些家庭,孩子说不想活了,可能是在重压下发出的求救信号,不能不加以重视。


就我们家来说,我发现自己对死的焦虑心特别重,所以每每听到孩子说不想活相关的话,就算是随意说说,我也会有遭受暴击的感觉。


追根溯源,我觉得可能有两个原因:

1.从小的家庭影响。

在我老家,是比较忌讳提“死”这个字眼,老辈人听到这个字是要“呸呸呸”,要在心底祷告去晦气的。

2.我自己对死的恐惧。

回想了一下,大概在生孩子之前我做事都是我行我素,很少顾忌太多,任何时候都天不怕地不怕,更不会考虑到死。

但是有了孩子后,可能真是为母则刚,当妈的责任心促使,一下子就开始贪生怕死了,想着我要是死了,没妈的孩子多可怜。

也许正是如此,我对“死”这个字眼才如此敏感。

那么如果引导孩子正确的看待生命的重要性,不要动不动就说诸如“活着有啥意思呢”之类的话呢?


我目前想到了以下几点:


1.帮孩子建立目标,建立内驱力。


管理学中有X理论和Y理论之说,X理论认为大多数人天生懒惰,没有抱负,怕负责任,必须采取强迫命令,软硬兼施的管理措施。

而Y理论的看法则相反,认为一般人并不天生厌恶工作,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并有相当程度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

我在对比过很多案例后发现,人天生并不是好逸恶劳,相反学习和工作才能带给人真正的勇气和快乐。

很重要的一个前提是:学习和工作能带来积极的反馈。

譬如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错,得到欣赏和激励等;成年人的工作不错,得到持续不断上升的空间等。

这些积极的反馈会使得人内心产生内在的驱动力,而去不断追求积极向上。


那么如何具体帮孩子建立内在驱动力呢?

实施途径多种多样,可以是引导孩子建立一个小目标,譬如考个好成绩,是一个小目标,考好了就会很快乐,从而建立内驱力下次也一定要考好。

那么有的孩子可能在学习方面没找到积极反馈,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譬如孩子的爱好方面,体育、艺术类,都是建立积极反馈的角度。

所以要从多角度引导孩子,找到孩子最能建立自信和自我内在驱动力的目标。


2.拒绝直来直去的说教,旁敲侧击的引导。


孩子慢慢长大后,会越来越排斥甚至反感父母的说教。

我自己感受最明显的一点是,京姐现在越来越不喜欢我的唠叨,不管是不是正确,她都会表现出一些不耐烦:要么直接说知道了,要么自顾自根本没听,要么直接走开……


现在我逐渐摸索出一些方法。

1)通过闲聊讲别人故事的方式来侧面引导。

譬如我也跟她说笑话一样说起前面两位朋友和孩子之间是如何谈论死这个话题的 。

当然其他教育话题也可以通过类似方式传达。

2)读书,我常常借读书之名,通过一些小短文或鸡汤文之类的给京姐讲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或加油鼓劲。

3)利用别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场景,事后给她一些评价和引导。


3.培养自愈能力。

 

自愈能力非常重要,人的自愈能力越强,越接近幸福。

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我们不可能只接收快乐的情绪,不面对痛苦的情绪。

所以从小培养孩子接受挫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愈的能力也非常重要。

现在讲得最多的原生家庭问题。

其实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同样遭受过原生家庭问题,有的人深陷其中,有的人却能涅槃重生,这就取决于自愈和抗挫折能力。

参加体育比赛、围棋比赛等,都可以慢慢磨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现在很多课外班比如舞蹈比赛之类的,大家都是同样交钱去比赛,比赛完人人有名次,你就会发现慢慢孩子会对这类比赛失去积极性。

而对抗性有输有赢的比赛可以更好地锻炼孩子。

京姐喜欢下围棋,常常在赢了棋后手舞足蹈,输了之后忍不住歇斯底里或趴床上大哭。

其实认输也是一种成长,人生没有绝对的赢,让孩子及早认识到这一点,以后成长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打击、失落的时候才能够挺过去,并获得成长。

 

4.认识生命教育


以往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可能也少了一环,便是生命教育。

什么是生命教育呢?

书里给了这样的定义: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现在青少年焦虑抑郁问题频发,出问题后,学校家庭似乎都很无辜,平时教育中也似乎无从着手去防备。

其实,生命教育才是一切教育的提前,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生命教育要引导孩子们乃至成年人去理解之间的生命价值,生命价值不用那么宏大,譬如献身给多伟大的事业,成为航天员或科学家等。

我们可以成为我们自己,譬如我做不了宏大的事,但是我能养育好我的孩子,这就是我的价值。

如果有其他的亮点,当然会更好,譬如我能写作,我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哪怕不能给很多妈妈看到,但假如有一个妈妈能得到启发,也是我的价值。

再比如,我在朋友圈发自己瑜伽运动的感悟,好几个外地的朋友也开始瑜伽,并且获得健康的身心,这也是我所发挥的价值。

如此等等,让孩子也认识到他的价值。

譬如孩子降临,成为我们的孩子,成为我们生命中的无价之宝,这就是她对于我们的价值。

这一点我们也要告诉孩子,就像让孩子知道我们爱她,一定要不吝啬地反复告诉她。



这两年我的书架上增加最多的是心理学方面的书,也在学比较专业的少儿心理学的课程,感受最多的是,每个孩子都不同:父母不同,天性不同,生长环境不同,诸如此类的诸多不同,所以没有天平去衡量,也没有完全一致的秘诀去应对。


父母真的不容易,但这不是不学习和不与时俱进的借口。


有缘就一起学习探讨,没有完美,只有不断反思和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常常把“死”,把“不想活了”挂在嘴边,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