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什么?陈丹青让青年人努力赚钱?

读李笑来的《年轻人是否应该“不那么看重金钱”?》,我马上联想到陈丹青在七八年前来传媒大学做过的一次演讲。

当时,这个画家、作家、鲁迅和木心的钟情者,对我还是有吸引力的。我混迹在一帮抬着天真懵懂双眼望向讲台的本科生中间,却听到陈丹青郑重地告诫年轻人:

要努力赚钱!

什么?努力赚钱?这还是那个我印象中有着浓重“愤青”色彩和理想主义气质的陈丹青该从嘴里对当代青年说出来的话吗?

因为这个,我一度很迷惑。知识分子,怎么能开口就谈钱?尤其面对青年人谈人生忠告的时候。

我自己的“系统”,没法接受他的这个告诫,我所接受的还是理想、情怀、文学与哲学。

金钱,对于我,只是在困窘时偶尔想一想的身外之物。

但今天,我对陈丹青的理解透彻了许多。他曾经批评当下中国的价值观空洞:

我觉得中国现在没有价值观,儒家的传统也没有了。我们这个社会有一种空前的、又流行又奏效的价值观,就是“做生意挣钱”。

这跟李笑来在讲起自己因为父亲长期重病住院,自己被逼得“用钱抢命”的经历,可以感觉到同一种沉痛。

陈丹青说“我们都有孩子,为了孩子都要做一些事情”,所以那个“经常开骂,好像很愤青”的陈丹青,面对年轻人讲出了“努力赚钱”的人生告诫。

他不希望孩子们成为时代的炮灰。

就像李笑来不希望看到年轻人选择一条“在起点不重视金钱,在终点却在乎金钱”的劣势策略,并走向不幸终局。

但陈丹青作为一个艺术家,毕竟不是李笑来这个爱好概率论与计算机语言的畅销书作家的路数。要说能把一个道理讲得清楚透亮,还要深入李笑来的脉络。

李笑来借助一个“复杂二分法”的分析工具,仔细分析了4个策略组合:“在起点在乎金钱,在终点不在乎金钱”、“在起点不在乎金钱,在终点依然不在乎金钱”、“在起点不在乎金钱,在终点却在乎金钱”、“在起点在乎金钱,在终点依然在乎金钱”。

稍一比较,我们每个人就能自己得出结论,最惨淡的策略选择是:“在起点不在乎金钱,在终点却在乎金钱”:

仔细观察一下就知道了,绝大多数人都是一样的——年轻的时候无所谓,到了一定的年纪都逃脱不了金钱的束缚与限制,都是到了“不得已”的时候才开始重视金钱,那“惨淡的结局”其实是从一开始就注定的,并不像大多数人以为的那样,直到“中年”才遇到所谓“中年危机”——那危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从策略上看,在年轻的时候认真思考金钱、重视金钱才是实际上的优势策略。

这也许正是陈丹青那种艺术家的直觉式思维做不出的论证过程。李笑来是以逻辑的方式论证了从一开始就重视金钱是一个更划算的策略。

李笑来在文中还讲了一段颇有陈丹青快意恩仇色彩的话:

我不反对年轻人有理想、有抱负、讲情怀、讲格调——越是年轻,就越自然,不是吗?但是,我不主张年轻人不重视金钱,尤其不主张年轻人不重视赚钱的能力。我也不认为那些动不动就奉劝“年轻人不要那么在乎金钱”的人心怀深刻的恶毒——我猜,他们的终局也会因为自己当年没想明白而实际上并不美妙吧。

还好,奉劝年轻人及早思考赚钱的陈丹青,不是这种心怀恶毒的青年导师。

这个问题背后还有一个更宏大的不平等政治经济结构的问题(有一个其实青年人普遍没有出路的问题,有一个如果青年人都不针对时弊发声,那么这个社会结构将走向更加畸形的问题)。不过,通过直接或间接经验,我们也应该承认一个事实:

那些认真对待金钱的人获得金钱的能力更强,而且会越来越强。

对赚钱这种“有用却无趣”的事情,如果你真的只有抵触和蔑视,那么你也许还可以听听李笑来最后这段告诫:

我还会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你:到最后,若你真的赚到了很多钱,你其实是没有办法“依然在乎金钱”的;更为重要的是,若你竟然真的赚到了很多钱,你很可能会变成更有理想、更有抱负、更讲情怀、更讲格调的人(我真的见过这样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45.什么?陈丹青让青年人努力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