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再想一想——扬州行(2)

    扬州气温持续攀升,已然入夏的节奏。上午三节复习课,两节练习课,下午两节复习课,三节练习课的超长听课量,虽然脑容量已经不够,但好在会议中心里近千人的会场,热情洋溢的老师,激情四射的学生,还有求知若渴的听课者,已经隔绝了外面的热浪,且让我冷静地梳理下今天的所得:

    一、试卷中的那些事儿——还真不是小事儿

    今天的活动,从一节史无前例的试卷评讲课开始。这是我参加这么多活动以来第一次听到的有关“试卷评讲”的公开课。来自海安教师发展中心的刘海玲老师用一句“考的都会吗,会的都对吗”开启今天的化错之旅。

    刘老师以统计图的方式呈现了学生各部分完成的情况,引导学生关注哪些题目错的人较多,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错。然后从重点问题入手,用学生试卷中错误率最高的题目为抓手,借助重点问题,引导学生从“应该怎么想”、“原来怎么想”“错在哪儿”“有什么收获”四个角度对差错进行分析。

    值得推崇的是刘老师在回顾这道题错题的讨论环节,将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涉及的“不变”“举例”“画图”等内容进行整体呈现,引导学生交流收获,最后小结:每个错误都是一个提醒!接下来的环节,则放手让学生按照之前分析问题的角度,每4人一组,从5.19.26中选择一条进行分析。并在此过程中,对照教材分类,推测出卷方向。

    但王林老师在点评中也提出:期末讲评课,有必要对试卷整体进行评价,同时针对学生出示的方法,展现的思路,教师能够读懂儿童是首要任务。针对刘老师课上重点讨论的题目,应该说是试卷中最难的题,可以放在试卷讲评课的最后,而试卷中其他一些内容,比如计算类题目,不能忽视,也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二、绘本之于数学——还真有趣儿

    绘本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是近几年比较时性的事儿,绘本丰富的题材和童趣的故事非常迎合低年级学生的胃口。当高丛林老师这个一米八的大个子,带着《无尾熊兄弟的时钟》向孩子们微笑着走来时,画面没有任何违和感。而贯穿时间这节练习课始终的情境,将时间认识中的重点、难点都一一明晰。

      不管是类似9点55分和10点05分这些时间的对比辨析,还是时针分针转动关系的类比推理,以及行走距离与位置之间的关联关系,包括最后的拓展,时针分针的颠倒,还有遵守时间,爱惜时间习惯的培养,都贯穿在无尾熊兄弟的故事之中。富有童趣的情境,贴合教学的问题设计,充满挑战的思维空间,都体现出设计者的功力,学生在这其中乐此不疲,体验深刻。

      三、别小瞧这张A4纸——还真的挺有门道

    一直喜欢储冬生老师课堂教学的风格,环环相扣的设计,层层推进的思维,步步为营的展开,让课堂优质高效。这次储老师依然承载了我的期待,并获得了超过期待值的收获。

    一张普通的A4纸,从长方形的基本特征到与正方形的大小关系,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复习由此铺陈开来。

    折一折,温故知新。把这张A4纸折一折,折出它的一半,你有几种折法?这些图形形状相同吗?周长呢?面积呢?多样的折法,横向纵向的对比,面积相等,周长关系的比较,周长相等,面积关系的理解,看似普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和面积,值得思考。

      剪一剪,综合应用。除了折,玩转这张A4 纸少不了剪。从这张A4纸里减去一个边长10㎝的正方形,你想怎么剪?剪好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不同剪法里又有什么是相同的?什么是不同的?谁和谁剪法不同,面积相同?谁和谁剪法不同,周长相同?

    就这张A4纸,还能怎么玩?你想怎么玩?带着思考,带着问题,聚焦变化,你会发现越来越有趣,越来越有收获。观察,比较,思考,推理,思维在碰撞,思考在深入,理解在深化。储老师用最简单的素材,引领孩子们在探索中交流,在交流中思考,将数学中变与不变的辩证哲学蕴含其中,值得细细体味,慢慢思考。

      四、复习过的内容——还有必要再复习吗?

      再次聆听贲友林老师的课堂,这次他与六年级的孩子一起进行《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总复习》。这节并不新鲜的课,也不是第一次听贲特演绎,这次孩子们又会有怎样的意料之外又或者是意外之喜呢?

      依然是课前整理,由台下教师随机抽学号展示。这段没有惊喜,也没有意外。随后按照常规进行着,就在平缓之中,一位男生的回答却是转折。在介绍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与长方形面积关系时,自然会联想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框架的转换。平时我们见到的、说到的框架转换都是把平行四边的斜边拉成宽,可在展示画法时,男孩的画法一时让大家有些蒙。解释画法时,男孩自己又入了坑,一时陷入僵局。

    但这一切似乎对贲老师没有影响,他依然不疾不徐,安慰着那个男孩,连孩子自己都放弃了。贲老师请另外一名女生在旁边先画出了自己的想法,然后解释理由,说明变化前后边的长短不变。男孩认真看着,听着,很快从中得到启发,理清了思路。这个过程前后持续了近15分钟,对于一节40分钟的课来说,大家肯定会认为花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让男孩明白,还不如直接告诉他错误的地方。但仔细想想,借由他人明白的道理与自己逐步领悟的内容,哪个更深刻是不言而喻的。贲老师再次用他的课堂诠释了“学为中心”的意义,深感佩服。那个拍着男孩肩膀的一句:别急,慢慢来!我想孩子会一直铭记在心的。

      老师们,我们在课堂上也能如此淡然吗?别急,只要慢慢修炼,我们都可以!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急,再想一想——扬州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