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楼梦》主要魅力之所在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概括:“自《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写法都打破了……”。这是很到位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四大”的其他三部古典小说名著,用诗的地方,不是“有诗为证”,就是“诗曰”。虽然引用的诗篇有的也很著名,或很贴切的,比如《三国演义》,除了开头、结尾,颇具诗情画意之“三顾茅庐”章节里,所引用的诗词曲文能结合情节,包括“长揖芒砀隆准公”……等很传神之外,其他正文中所引用的绝大部分诗作,皆是游离于情节之外的附加物。终不如《红楼梦》根据小说人物、人物性格、情节场景等量身打造的诗词能浑然一体。

其次,《红楼梦》情节结构是网状发展,语言描述含蓄隐晦,加上有意喻示、暗示等交叉运用,是一部非常耐读的作品。这也是红学、曹学等一直虽衰而不绝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一百个人读《红楼梦》,至少可能有三二十种理解和认识。这种复杂,也构成了《红楼梦》的一种长久魅力。

第三,《红楼梦》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描写,几乎是包罗万象的。说其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毫不为过的。时人“开谈不讲红楼梦,虽读诗书也枉然”之誉,也非空穴来风。所以,毛泽东说“《红楼梦》要读六遍,才有发言权”,单纯从阅读的角度讲,绝对是真正读书人的经验之谈,不可忽视。

第四,对所有读者而言,《红楼梦》内容的探究空间很大,不仅仅是后四十回“缺失”不缺失的问题。更不必说五花八门的专门“探佚”之学了!窥一斑而见全豹,前八十回里对贾珍、秦可卿之事的似写非写……何以如此,隐喻些什么等等,就够你费猜疑的,没有整体的把握,和必要的相关历史知识,很难吃透。书中类似的例子很多,往往不是草草读一两遍就能发现和想到的。

第五,读《红楼梦》,要着眼于其末世情怀。这一点,很少有人点全过——末世的人,纠结、缠绕于末世的时代。末世的时代,《红楼梦》的总体趋势、氛围,是往“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发展的;而末世的人,“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于国于家无望”……固然有作者“无才补天”的愤懑和自况、自嘲的意味在里面,但看透了末世本质的绝望,也同时昭然若揭。有人说这有颓废倾向。不错,但一定请别忘了,其所处的大背景——“末世”!处于末世的富贵公子哥儿,能与“皮肤滥淫”,只认钱不认人的一般末世人相不同,而且最终有了出世思想,那就不是纯然的颓废!于“国贼禄鬼”、时文制艺之外,另有文化性灵的生命体验和追求,不说迹近不凡,起码也是远离了庸俗不堪。

末世的其他人,篇幅所限可以略去不谈,但书中另一个典型——王熙凤,不可不说。她的判词是“凡鸟偏从末世来”。末世,是大环境,个体任是谁也无从逃脱;但“凡鸟”是什么?为什么是“凡鸟”?此义无他,不过是陷于末世俗世太深之人也。末世有的人几近疯狂,不但只认钱不认人,必要时“是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正像马克思说过的:利润达到300%,绞刑架也是阻止不了他(她)的!虽然马克思说得是“资本”的魔力,但人性有时何偿不是如此?尤其在末世,“凡鸟”更是普遍现象。

因此末世的人里,一个好像解脱了尘俗责任的人,能另有不同凡俗的追求,就有了别具资格的意义。还是鲁迅先生眼光独到: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心领神会者,独宝玉而已。

第六,《红楼梦》的哲学意蕴。作者有哲学的辩证思维,看到了繁华富贵背后的真相。历史事实证明,看不到繁华富贵、势焰熏天等等背后真相的人,不仅仅是封建社会所独有的现象。我们可以将聚焦迅速大幅度地拉近:那些贪官……想一想,应该说,他(她)们就是没有看透繁华富贵背后真相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也具某种警世作用,看你怎样理解、消化了?

以上草草归纳的六个大小不同方面,就是本人理解、体会到的《红楼梦》主要魅力之所在。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红楼梦》主要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