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帝国9- 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


唐朝末年的宦官们到底有多厉害,我们还是来看几个著名的故事吧,这样更有说服力,首先就是“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发生在唐文宗李昂年间。先来看李昂的简历和整个事情的背景介绍。

以下引自百度百科:

李昂本名李涵,为唐穆宗李恒第二子、唐敬宗李湛之弟,母为贞献皇后萧氏。元和四年(809年)十月十日(11月20日)生,此日后来被定为庆成节。长庆元年(821年)封江王。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日,宦官刘克明等杀死唐敬宗,伪造遗旨,欲迎唐宪宗之子绛王李悟入宫为帝。两天后,宦官王守澄、梁守谦又指挥神策军入宫杀死刘克明和绛王李悟,拥立李昂为帝,改年号为“太和”。


李昂在位期间,朝臣分为牛、李两派,各有朋党,互相攻击,众多清廉有志之士都成了党派之争的牺牲品。官员调动频繁,政权以至于皇帝的生死废立全操纵在宦官的手中。

先来解释几个名词。神策军是当时唐朝一支主要的禁军力量。安史之乱后,唐朝宦官势力开始坐大,唐德宗委任宦官掌管禁军并且成为定制,从此宦官势力变得不可抑制,神策军当然也在宦官的掌管之下。后来的宦官集团主要就是靠这只拱卫京师的武装力量来控制朝政的。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不把这么重要的职责交给朝中的大臣呢?理由很简单,在当时的情况下,大臣们出将入相的,政治关系过于复杂,再加上藩镇势力的强大,皇帝没法放心。也只有把保卫国家中枢的这只最为重要的武装力量交给自己的家臣,也就是宦官们更合适一点,所谓两害相较取其轻而已。

所谓“牛李党争”是指唐朝末年政局中,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两个派系就不同政见的互相攻击和倾轧,前后持续了好几十年。他们斗争的具体细节这里我们就不再多说了,太复杂。我们只要知道他们之间的斗争使得本来应该是他们共同敌人的宦官势力一时间如日中天就足够了。

下面来说事情的经过。

唐文宗李昂公元826年即位为帝,年仅十八岁,在位初年,励精求治。随着年纪的增长,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试图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怎么办呢?显然,李昂只能借用朝中大臣的力量,但是,现有的大臣又不敢轻易使用。因此,唐文宗先后考察并提拔了郑注、李训两人为御史大夫和宰相作为心腹以图大计。

李、郑二人是因为王守澄,也就是拥立他为皇帝的那个大太监,的引荐而得以进入朝廷任职,文宗认为与二人谋事不易引起宦官们的警觉。但是,这个选择也看出了文宗的确是阅人尚浅,经验不足,能得到宦官们推荐的一般也不会是什么良善之徒或者为国家舍命效忠之辈,据史籍记载,这两人都是多年混迹于江湖市井,机变狡诈,胆大包天之辈。当然,文宗李昂可能也的确是无人可用,只能冒险一试了。总之,这样的君臣联合本身就潜藏着失败的影子。

当时,外人仅知道李、郑二人倚仗宦官擅作威福,却不知道二人原来与文宗另有密谋。太和九年,文宗以李训之谋,杖杀曾参与杀害唐宪宗的宦官陈弘志,不久又以李、郑之谋,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任命王守澄部下仇士良为左神策军中尉,掌管一部分禁卫军,以削弱王守澄的军权。接着,又削去王守澄的兵权,令王守澄服毒自尽。这一系列动作,对当时宦官的高层进行了清洗,算是取得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的成功。但要彻底摧毁宦官的权力,必须要将宦官集团的整个上层连根拔除。

第一个方案是这样的,由郑注挑选几百亲兵,趁下葬王守澄全部宦官去送葬时,将他们斩尽杀绝。但是变故出现了。李训又和他的同党密谋说,如果这个计划成功,那么,诛除宦官的功劳就全部归于郑注,不如让其手下郭行余和王璠以赴宁、河东上任为名,多招募一些壮士,作为私兵,同时调动韩约统领的金吾兵和御史台、京兆府官吏和士卒,先于郑注一步,在京城诛除宦官,随后,把郑注除掉。这样,就是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局面了。

行动就以视察“甘露”为名开始了,所谓“甘露”是一种自然现象,大概应该是冰凌,冰花之类的水汽凝结所导致的,在当时被视作一种上天对皇帝的赐福,传统上被称为“祥瑞”。显然,唐文宗李昂是知晓整个计划的。

以下引自百度百科:

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早朝于紫宸殿时,金吾大将军韩约奏报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李训等建议:天降祥瑞,又近在宫禁,皇帝宜亲往一看。于是,李昂前至含元殿,命宰相和中书、门下省官先往观看。官员们回来,奏称疑非真甘露。李昂乃再命宦官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志弘(一作弘志)等,带领宦官去察看。

仇士良等至左金吾仗院时,见韩约惊慌失措,又发现幕后埋伏了武装士兵,慌忙退出。李训等本想以观看甘露为名,将宦官诱至金吾仗院,一举而歼灭之,这个计划失败。宦官退到含元殿,迫使李昂乘软舆入内宫。李训急呼金吾卫士上殿保驾,一面攀舆高呼“陛下不可入宫”。金吾卫士数十人和京兆府吏卒、御史台人约五百人登殿奋击,宦官死伤数十人。但这时李昂叱责李训,宦官也已将李训打倒在地上,抬着李昂进入宣政门,将门关闭,朝臣一时惊散。李训见事不济,出宫单骑走入终南山佛寺中。宰相王涯、贾餗、舒元舆不明真相,退到中书省等候文宗召见。

宦官挟持李昂退入内殿后,立即派遣神策军五百人,持刀出东上阁门,逢人即杀,死者六七百人。接着关闭宫城各门搜捕,又杀千余人。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先后被捕杀。事发时,郑注正率亲兵五百人赴长安,中途知事败,返还凤翔,也被监军杀死。上述诸人都遭族诛,更多的人被牵连而死。经过这次宦官的大屠杀,朝列几乎为之一空。

事变以后,李昂被宦官软禁。国家政事由宦官专权,朝中宰相只是行文书之职而已。宦官气势凌人,威胁天子,藐视宰相,欺凌朝臣有如草芥。文宗对此一筹莫展,只是饮酒求醉,赋诗遣悉。他对当值学士周墀慨叹,自己受制于家奴,境遇不如周赧王、汉献帝,不禁凄然泪下。周墀听了也伏地流涕。


“甘露之变”大致上可以视作唐朝末年皇帝试图收回自己权力的最后一搏,可见,这大唐末年的皇帝得有多难当。观察“甘露之变”的整个过程,尽管我们还有很多细节没有深究,这是一次纯粹试图以完全地阴谋改变朝政大局的尝试,其成败都有极大地偶然性。话说回来,即便侥幸获得了成功,又能怎么样呢?最多也就无非是文宗一朝宦官很可能不再受到重用罢了,外重内轻的整个政治格局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转变。而这也就是文宗为什么无法以外朝官僚的力量,包括军事力量来制衡宦官力量的根本原因所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隋唐帝国9- 甘露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