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位山东的妈妈火了。原因是她陪儿子上了三天的网络后,崩溃大哭。原本设想能在家里与孩子和谐共处,工作学习两不误。
结果,孩子上课不专心,要他拿书本,他却抠橡皮……妈妈整个人感觉虚脱无力,处在了崩溃的边缘。
视频一出,瞬间激起千层浪,一个个同款妈妈出现在了评论区,再不恢复线下教学继续上网课,她们都准备要和孩子断绝关系了。
当然,评论区里妈妈们说的这些都是气话,并不会真的那么做。在这些气话的背后,也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孩子的学习能力不是靠逼出来的。
想要孩子能主动爱上学习是有方法的,只是这些方法都不是马上能起效的,如果没有做好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那就在家里准备一点降压药就好了。
孩子的内驱力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作为父母我们对“内驱力”三个字并不陌生,可真正想要建立孩子的内驱力,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在梅拾璎写的《唤醒孩子的内驱力》一书里写到当一个孩子内在驱动力十足的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根本不需要去担心孩子自律的问题,因为这早已成为内驱力的附加值了。
梅拾璎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大女儿是别人眼中的学霸,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同时录取。她的小儿子正在读初中,也获奖无数。《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这本书是她育儿路上的一份“总结报告”。
01
真正影响孩子的人是父母
教育家托马斯阿诺德曾说:父母的言行就是无声的老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榜样,强有力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终身导师,俗话说:言传身教。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可以学历不高,可以知识面不广,可以只是一名公司里的小职员,甚至可能只是全职妈妈,也不会妨碍我们成为孩子的榜样。做好自己的工作,让孩子看到一个努力、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你就足够了。
作者梅拾璎是一名热爱写作的人,为了读书写作,她会利用一切能用的碎片时间去阅读,去写作。同时,她也会在饭桌前与孩子们分享自己是如何捕捉灵感,如何去跟着大作家学习写作等等。
不仅分享读书写作,也会分享运动的收获,只要是关于生活方方面面的都可以与孩子一起去分享,看似闲聊,其实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可以从我们认真的态度中,体会生活不同的乐趣。
我们想让孩子成为怎么样的人,首先自己要先成为这样的人,比起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有一颗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这比什么都重要。
02
关键时期,成为孩子通关的小助手
《颜氏家训》: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每次看到孩子的课本、作业和试卷总是莫名地血压上升,明明很简单的一道题,只要稍微用心一点就不会错;那个字前几天才默写过,考试还写错......
这应该是大部分普通孩子父母的常态,管不行,不管更加不行。到底要如何是好?这个时候孩子缺的是自信,遇到困难就退缩,学习的惰性也会表现出来。
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要成为孩子的通关小助手,帮他们重新建立信心。比如,与孩子一起建立错题库,把曾经错的知识点进行汇总,我们自己先学习一遍,把练习题自己先做一遍。
我们学了也做了,这样再结合孩子的学习习惯,与理解程度重新与孩子进行讲解分析,孩子能感受到我们的用心,自己也会用心去学习。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是笨小孩,只要用心去学,哪怕进步慢一点也是在进步。
孩子有了进步,自信心就能慢慢建立起来,学习的内驱力便会开始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学习这件事情,全部靠老师去教授,靠孩子去自学并不靠谱,适时地给孩子学习上的帮助,能让孩子从中获得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教育是一件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根据孩子的情况去想办法,去思考,去调整教育的方法,按捺住自己心里的焦急,不要期望所有事情都能短时间内看到效果,这样反而让自己和孩子都累。
用心陪伴,我们付出的心血和智慧,孩子终会以自己的方式回报我们。翻开《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这本书,我们一起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一路相伴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