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95后根本不想理你,:状态三天可见、交情全靠点赞、不熟别关注我

对于我们这种三十多的人来说,过节是个必要的社交时刻:要去拜访别人,还可能有“不得不去”的饭局。

但我们新来的 95 后同事却讲,他们早不这么 social 了:

不太和老同学联系感情,但跟队友远程吃鸡还是必须的;

微信三天可见,却恨不得每个人都看过自己拍的 vlog。

他们一以贯之的社交原则,是外向型自闭:

在外人眼里,他们大部分时间成熟稳重;但背地里都省着劲儿,要和最有意思的人社交。

平时一个一个都不爱说话,一到了自己的舒适区,能浪出一朵花来。

也算是一种年轻人的有限自在吧。

前段时间有个热搜,微信创始人张小龙说到关于朋友圈的一件事:

超过一亿人设置了“朋友圈仅三天可见”。这个功能,也是微信里使用最多的。

我就是这一亿人之一。

还真不是把自己当个人物,也没什么见不得人的黑历史。

主要是工作中要常加一些人,又不想太多暴露自己的真实性格,毕竟工作中的我,成熟稳重,但私下里的我,非常活泼好动。

哪敢随便给大家看朋友圈啊,都是老师长辈的。

就算是发,每次也得进行一番心理上的左右互搏,每条三问:

这值得发吗?屏蔽干净了吗?用词有问题吗?

但是不发朋友圈,不代表我不在其他平台上说话。

我最害怕的,就是听到不太熟的人问,“哎,你也玩微博呀,我们互相关注一下”。

真的想问一句:你就这么缺我一个粉丝吗?

要给社交工具分个类,微信是我家客厅,微博就是我被窝。

做做客就行了,咋一上来就要和我睡觉呢?

我们也不是绝交,只不过是没有以前那么密切,

大家总能遇见更好玩的朋友,谁都不可能一直陪伴在你身边。

但也没关系,“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相比起“冷淡”,我更愿意用“自由”来形容现在的年轻人:关系随缘,也随心。

真正舒服的社交,其实就是允许我们放心做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现在95后根本不想理你,:状态三天可见、交情全靠点赞、不熟别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