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变化,谁之过

      新学期开学不久的一天午饭后,我正在忙着给同学发新书,走廊里围绕着,很多同学由于刚分的班级,所以很多分在不同班级的同学都喜欢聚在走廊里,互诉衷肠。

    突然,眼睛的余光中,一个女生推了另一个女生,并一把掐着脖子,把她逼到了墙角。本能的反应一下子冲了出去,挡在两个学生中间,我才看清这两个孩子。呵斥了一声“住手”,才避免了战争的升级。而此时两个女生并没有因为老师的出现而收敛嚣张的气焰,她们越过我的头顶,歇斯底里的对骂着。自认为很高大的我此时在她们的河东狮吼中,却显得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微弱。从他们的对骂声中,我好像听出了事情的原委。动手推人的女生是身上有着一种大姐大的气息,路见不平一声吼替朋友出头的,而被推搡的女生是我们班的小静,小静骂大姐大女生是多管闲事,而大姐大的女生,总是说我教训你,就是因为你的嘴太贱了,四处造我朋友小轩的谣言。而此时的小静已经处于情绪崩溃状态,声嘶力竭的声讨哭诉着小轩他们是怎样在背后诋毁她的。那种完全情绪失控的状态是我所没有见到过的,这还是我曾经的文静内敛的小静吗?

    脑海里浮现出了,初一时小静的样子,班级里有那么几个女孩子,她们总是积极热情的参与班级活动,学习能起到传帮带的作用,所以整个班级氛围让这几个女生调动的非常好,小静便是其中的一个,有一次分班再次遇见,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因为有一个得力助手来帮助我,我把班级晨午检的重任交给了她。是的,小静手里还拿着班级的午检记录表,她是在工作中被教出来的。听着小静在哭诉,我脑中的思路渐渐清晰,正好这个时候主任上来了以及把学生带到主任室,通知家长来处理这件事情。

    在调查中,我才知道初二的时候,小静所交的朋友都是那些学习好,但是喜欢去八卦嚼舌根子,对同学指指点点的人。小轩的梁子就是在这个时候结下的。但在初二的时候,班主任已经给处理了,两个人就没有提起小轩,说着无意,听着有意。他们谈话内容被小轩的死党小彤听到了,于是小彤又添油加醋的告诉小轩:“小静在背后诋毁你,造谣生事”。于是才有了开头一幕,小轩带着大姐大和小彤上来找小静理论,结果一言不合便推搡了起来。

    现在初一时的乖巧懂事爱学习的孩子,经过初二一年就会变成这样了呢?

    直到小静他们妈妈的到来,我才找到了答案。小静的妈妈听说了这件事,火冒三丈,上来就找推搡她的同学理论。妈妈的情绪很激动,不停的诉说着:“我的闺女是个老实孩子,她勤奋好学,从来也不惹事儿,胆子又小,你们为什么要欺负她?”是的,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小静就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妈妈不是跟你说一直都是你要好好学习,不要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从小到大上学,从来没被老师叫过家长,这会儿叫家长真让人丢人。”妈妈的批评让小静的脸上显出不耐烦的神情。我渐渐明白,这个母亲出现了一个大部分父母所存在的共同问题,就是过多的去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并没有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

  妈妈说:“小静在家很乖巧,很省心,说啥干啥,从来不反驳,但也从来不跟他说学校里的事情和自己的心事。其实不是孩子在家不说,那是因为家长不给他机会说,也没有让她找到可以倾诉的对象,家长也不从来不去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所以导致孩子有什么问题也不想去找家长,说那么心里的苦闷,去找谁说呢?当然是找聊的来的同学了,那都说些什么呢?那些真正学习好的同学,他们一心钻研学习,是不会跟你去八卦的,而那些学习上不想去浪费更多精力的同学,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人际交往上,好朋友死党闺密的话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闺密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因为跟闺蜜在一起有话语权,有安全感,有归属感。自己的心思闺蜜可以懂,自己内心的话可以跟闺蜜表达。而初中生最需要纠正三观的时候,父母不能引导孩子正确交友,如何处理同学矛盾。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解决问题。孩子怎么不会去外面寻找安全感,寻找归属感?所以谈恋爱、打架、交损友等青春期叛逆的情况就会出现。情绪失控,做出极端事情的情况也会发生。所以做父母的请记住“行有不得,反诸求己!”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一定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思路是不是出现了问题,自己是没有用爱,宽松,陪伴去浇灌孩子。

      作为老师我能够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而父母却不能清楚的认识到根本的问题出现在了自己的家庭教育上,小静害怕大姐大的报复,不想上学。而父母听到后就闹着给孩子转着,现在的学籍政策是不允许区内转学的,小静家在本市没有房子没有户口,想转到离家近的学校是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而小静的父母一遍遍去局里要求转学,不得已给小静安排在了另一所可以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借读。

      在父母看来,给孩子转学是解决事情得良策。然而小静的心结打不开,她走到哪都很难融入到新的集体中去。在小静转学一个月后,小静妈妈又给我打来电话。吞吞吐吐得问:“是不是小静在学校还有别的事情发生?”让小静妈问得莫名其妙。我询问到:“小静在新学校不适应吗?每天不开心吗?”小静妈妈说:“那倒没有,只是她总是埋怨我害了她。”妈妈的一句话让我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她还是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内心并没有真正过了那道槛。本来在哪发生的问题在哪去解决,我们多次联系家长,并请心理咨询师上门给小静做心理疏导,都没有被家长接受。反而认为我们学校在揭孩子的伤疤,让孩子陷入痛苦中,所以执意转学,不让孩子跟老师沟通。而小静尽管在父母面前说过大不了不念了等气话。但是在心理咨询室上门疏导后明白了自己要去正视问题让内心强大,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在咨询她还跟我说:“老师,可是咱学校我是回不去了,我要回去同学们该怎么说我呢?”孩子担心的是如何面对同学的眼光和舆论。缺乏去面对的勇气。而妈妈没有说:“你要想回去我们一起去面对,”没有给孩子父母的支持。妈妈说的是:“还回去什么?转学,那个学校我们再也不去了。”妈妈在帮着孩子泄气逃避。所以孩子埋怨妈妈是对的,在孩子需要父母支持与帮助的时候,父母却没有站在她的身后给她面对问题的力量和勇气。可惜,到现在妈妈都不明白孩子所说的“你害了我”的含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变化,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