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之所以认为理论无用,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学习理论。所以要单点训练各种理论,用理论的知识点去做事去模拟设想,而不是单凭经验。
一个人是否知识渊博,并不取决于他看了什么书,而是如何学习书中的知识。这也是为什么看同样的教材,做同样的习题,有些人高考能考650,而有些人只有400。
有时候,即使你的知识水平已经超过了大部分人,还是会遇到“摸不着头脑”的情况。
比如上文提到的,假如你是一个餐饮品牌,想打造自身的特点,但究竟是以服务为特点,还是口味?还是环境?还是健康?
即使你明白:要针对关键竞争对手,实施扬长避短的策略。
不过,关键竞争对手是谁?它的长处是什么?它长处中固有的短处是什么?你的长处是什么?你的短处是什么?
你可能也不清楚...
而这就是最大的问题——我们可能连“现状”都没搞清楚。
绝大部分所谓的“干货文章”,里面的例子都是“条件已知的例子”。
比如星巴克,人人都知道它的特点是品牌文化,而它主要竞争对手(KFC和Mc)的相对特点是低价,所以我们很容易分析出为什么星巴克很少打硬广。
再比如小米,人人都知道它的特点是低价高配,所以也很容易分析出为什么它的高端机很难成功,为什么它很少有线下渠道,以及为什么它主要针对一二线城市。
不过,一旦到了我们自己这里,情况就不是那么明朗了,很多都是“未知条件”。
著名战略管理专家理查德·鲁梅尔特曾在他的战略学课堂中讲课,而他的学生(一位管理学院的院长)对他的课堂做出了这样一句评价:
“我觉得,你在每一节课似乎只讲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目前发生了什么」。”
没错,所谓的“制定战略”,并不仅仅是决定要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读懂“当前的形势”。(这也是最耗费时间和精力的)
如果连当前的形式都没搞清楚,战略就是空话。
比如以前的恒大冰泉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为什么看了那么多干货,仍然做不好营销?
它的定位很明确——“不是地表水,而是深层火山矿泉水”(符合定位理论);为了突出“健康价值”,也利用了人们“错误归因”的思维——长寿村的秘密(符合心理学理论)。
不过,当时的“现状”是什么呢?
恒大并没有搞清楚…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了:当时人们追求的并不是“更健康的水”,因为市场上没人认为自己应该喝“更健康的水”,更别提什么“火山矿泉水”了。
那当时人们追求的是什么呢?没什么追求,大部分人认为只要是矿泉水,就都是一样的。
所以,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恒大冰泉应该先唤起人们对“更健康矿泉水”的缺乏感,而不是一上来直接给出目标物。(要先挖坑,再填坑)
就像当年的脑白金,也是先通过软文塑造缺乏感(人人都想买,但就是买不到),然后才给出目标物——到处打广告,到处铺货。
为什么看了那么多干货,仍然做不好营销?
是的,道理看上去很简单,但如果现在我问一句:“目前矿泉水市场的现状是什么?”我想没人能给出准确客观的答案,因为大部分人都没时间和精力去做深入的调研。(当然,随便侃上几句,或者从某个特定角度去分析还是可以的)
话说回来,我们之所以认为理论无用,并不是因为它本身没有用,而是我们经常不知道“当前情况该使用何种理论”。
毕竟,一切理论能成立,都有一个相对严格的前提条件,而如果我们都没弄懂当前属于什么条件,又怎么可能用好理论?
就好像你学会了一些武术招式,但如果连对手都看不到,招式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只有搞清楚现状,才能将“当前的形势”与“干货中的理论和案例”衔接起来——套用合适的理论,或者借鉴案例中采用的方案。
04.如何搞清现状
既然“现状”如此重要,那如何才能客观了解“现状”呢?
答案是:做不到。
没人能做到绝对的客观,因为每个人(不管他多牛逼)都处于一定程度“盲人摸象”的状态——同样是一头大象,有个人摸到耳朵了,他就认为大象是片状的;有个人摸到鼻子了,他就认为大象是条状的;有个人摸到腿了,他就认为大象是柱状的...
即使是看似全面的波特五力模型,也仅仅是从“竞争格局”的角度去切入现状,并不代表全面的现状。(比如它无法体现“消费者现场故事”)
为什么看了那么多干货,仍然做不好营销?
再比如现在流行的“大数据”,虽然从理论上来说,足够多维的数据可以把一头大象摸得纤毫毕现,但实际上每个用户的行为数据都是分离的:分离在不同的平台,而不同平台的用户又不是同一群人,永远也得不到完整的数据。
所以,我们只能从百度指数上看到人们在「搜寻信息时」的部分特征;
为什么看了那么多干货,仍然做不好营销?
百度指数↑
只能从阿里指数上看到人们在「网上购物时」的部分特征;
为什么看了那么多干货,仍然做不好营销?
阿里指数↑
只能从FooAds上看到人们在「线上社交时」的部分特征…
为什么看了那么多干货,仍然做不好营销?
FooAds↑
它们都是分离的数据,都做不到“全面”...
不过,也用不着沮丧。
盲人摸象并不可怕,谁都无法保证自己不会摸到大象的屁股,但只要还有机会及时调整方向,就不算失败。(事实上,不管你从哪个角度切入现状,你总会有所发现,即使它不全面,但这仍然是价值和成果——至少能改善整体的某一环节)
而真正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在盲人摸象。
很多人经常是“情况不明决心大,胸中无数办法多”——以为自己掌握了一切,然后一股脑往前冲,还整天嚷嚷着要打倒谁或者超过谁。(比如上文提到的恒大冰泉和想做手机的格力,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
决心不等于策略,冲锋不代表胜利...
而要想了解现状,也没有其他捷径。唯一的办法只能是给自己留有余地的不断摸索和实践,并时刻保持敬畏的心态——知道自己还有不知道的,多一份谨慎,少一份错漏。
至于理论和案例,它们只能帮助你思考,永远不能直接告诉你答案。(包括所谓的“现状分析”和调研方法以及本文)
所以,请坚持走下去,去探索没人能告诉你的未知。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句话:最重要的事,往往是你不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