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
新石器时期的彩陶花纹,有的能看出笔锋,是用毛笔描绘的。商代甲骨有已书写而未契刻的七十多片。
已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是战国时期。
讲究的笔毛用秋冬季老野兔背上的紫毛,叫“紫霜毫”,汉墓中出土的“白马作”笔头应该是这类紫毫制作的。
席坐时代人们悬臂而书,需要毛笔头硬。唐代的笔头短而硬,对书法大有影响,杜甫说“书贵瘦硬方通神”。
北宋后高桌椅普及,写字姿势逐渐改变。元代浙江湖州笔工冯应科用山羊毫制作羊毫或兼毫笔,比较柔韧,适合伏案书写,湖笔流行开来。
墨
商代用的墨以碳黑为主要成分,是粉状的,所以要“舔笔和墨”。汉代时和胶技术逐步成熟,制成墨锭。
五代时奚廷珪制墨精良,受南唐后主的赏识,赐姓李氏,李廷珪墨被书法家蔡襄称为天下第一品,“宣和间,黄金可得,而李墨不可得也”,目前没有真品存世。宋代时“李墨”的产地歙[shè]州改名徽州,徽墨(今安徽歙[shè]县)天下闻名。
我国早期的墨用松烟制作,明代时用桐油烧烟制成了油烟墨,为书法家喜爱。高级的墨还会加入珍贵的药材和香料。
砚
原始的砚只是比较平整的河光石,由于原始的墨为粉末状,无法握持,因此要用“砚子”压住研磨。
晋代流行瓷砚,已经不用“砚子”,南北朝时下部附一圈柱足,称作“辟雍砚”。
唐代墨锭坚实,从而要求砚石硬度高、细腻、易发墨,开始选择广东肇庆所产的端溪石制砚,李贺的诗称赞端砚说:“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此外山西新绛的澄泥砚,甘肃洮河砚、安徽歙[shè]县的歙砚与端砚称四大名砚。
宋代时米芾撰写了我国最早的一部《砚史》。
纸
商代开始的书写材料主要是竹木简牍,竹简修制好还要烤干,以防蠹并防止变形,叫“汗青”或“杀青”。多只竹木简写长文时要用麻绳编联成册,孔子读《易》,韦编三绝。
根据书写内容不同,简的长度不同,最长的三尺简是书写法律的,故汉人称“三尺律令”。
普通的简长23cm,合一汉尺,我国最早的两封书信出土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战国时期),故称书札为“尺牍”。
简牍上出现误笔,则用书刀刮去。《史记∙孔子世家》说:“至于《春秋》,笔则笔,削则削。”
使用简牍的时代,为保密还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缄封制度,用木版盖上,封以泥,题书其上再压泥封。
简牍笨重,帛价昂贵,中国人开始造纸。西汉时确已有纸,用麻絮麻布绳头等原料制造。
东汉蔡伦造纸术飞跃,原料中加入了树皮和渔网,开木浆纸的先河。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与大食战,被俘唐军把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撒马尔罕,后传播到世界各地。
唐代在安徽宣州泾县生产高级书法用纸——宣纸,纯以檀树皮为原料,清代加入少量的沙田稻草,所谓“纸寿千年”指的是宣纸。
竹纸原料便宜,元代成为主流,清代福建造的“连史纸”“毛边纸”行销全国。
印刷
印刷起源于印章,隋代已经有了雕版印刷,唐玄奘每年印普贤像施众。
宋庆历年间毕昇创活字印刷术,活字用胶泥刻制,火烧令坚,排在铁板上,用松脂、蜡、纸灰混合物予以固定,压平后便可付印。
清雍正时用铜活字印刷的《古今图书集成》,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百科全书。
乐器
我国最早的乐器是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距今八千年。
第一阶段:从商到汉,各种乐器不断创制出来,管乐如箫、笙等,打击乐器如磬、鼓、钟等,弦乐较晚,周代出现瑟和琴。
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由65件青铜钟构成,气势恢宏。
第二阶段,从魏晋到唐代。少数民族的碰撞融合,带来了多种乐器,影响最大的是琵琶,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东汉末传入我国,音域宽广,表现力强。打击乐添了许多小型鼓类,一些节奏乐器如拍板、铜钹出现。
唐琴众多,但不用于合奏,琴指法复杂,泛音、滑音随心而动,记谱法也不标明具体音高时值,可以自由发挥,弹琴成为雍容儒雅的小众艺术。
第三阶段宋元明清,此时与戏曲、说唱音乐关系密切,弓擦乐器繁荣起来。
唐代出现的奚琴,两根弦,用竹片摩擦发音,宋代改用马尾弓,又称为马尾胡琴。用来衬托人声更合适,后世的四胡、京胡等都由胡琴发展而来。
管乐明代从波斯传入唢呐,打击乐出现板鼓、梆子、竹板等,都用于戏曲说唱艺术。还传入了一些西洋乐器。
总之,我国古代乐器即善于创造,又乐于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