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001 科学尚未普及

原创 筱轩私塾 

作者 筱轩

这是筱轩私塾的第二篇更文,眼科常识(Ophthalmology 取O开头)的第一篇更文,准备写眼科常识的心路历程;约1700字,建议阅读时间5分钟。

  从学习到工作,医疗圈呆了10年,眼科圈5年,每每见到各种听信谣言或者缺乏眼科常识,造成严重眼科疾病—花费高,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人,就想写写常用的眼科常识,却一直犹豫,迟迟下不了笔;想写又恨不得写下一万字的免责声明。

究其原因,有以下三条;

一、信息不对等 沟通成本太高   

医学专业性太强,真正科学正确的东西,基本都是反直觉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从原理到原因到处理方法,每一步都不能少,少了就讲不清楚;  与喊口号,说一两句真经,然后照做一次就万事大吉了完全不同;真正有耐心,愿意花时间看完的人少;

看完之后,能够真正看明白能理解,就更少; 倘若断章取义,向更错误的方向理解,只能说这锅我不背;

另外医学学习时限长,医生开始工作时,基本在医疗圈不是8年,也至少5、6年了,所以专业词汇对我们而言就是日常用语,在转化成大众能听懂的语言,能够说明白,转化的难度大;

即使前面两步都做到了,能真正做到的人寥寥无几,比如早期预防内科疾病,大致也就饮食均衡、作息规律及保持心情舒畅几个方面,可是有几个人能坚持做到呢?

  二、科学的可证伪性

科学理论是可被证伪,但目前仍未被证伪的;也就是说,目前是正确的理论,但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会被证明是错误的;而宗教的各种神鬼,你永远也没办法证明神鬼不存在,所以它就不是科学;

因此大环境下,医疗知识,就未来而言,最终都会被推翻。

没有人能看到自己的高度之上—叔本华 

另一个是个人本身的限制,每个人的眼界都是有限的,受个人的知识、经验的限制,无法保证完全正确。   

三、人天性懒于思考

对于未知的领域,不愿意思考是人的通病,愿意摆脱惯性思维,独立思考并且做到独立思考的人太少;而思考是反人性的,就思考本身而言,是让人痛苦的;

但同时思考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最大特点;在目前各种人工智能扑面而来的时代,作为人类的一员,不思考便意味着被圈养(想想被圈养的家禽);

思考是一切行为的核心,只有加了思考,其他行为才能被赋予灵魂—蚂蚁私塾《福尔摩斯思考术》

医学科普贴,试图从原理开始到形成机制,到怎么做,重点在于希望讲明白为什么这么做;

可大部分人希望的是,不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继续熬夜、暴饮暴食、随心所欲等生活方式,然后寻求一剂灵丹妙药,可以药到病除;

所以总有老年人深信各类保健品,把退休金和毕生积蓄上交给保健品公司;但凡能够理解疾病怎么产生的,治疗的原理,加入自己的思考,就不会上交购买灵丹妙药的智商税。

避免上交智商税,就需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就医学本身而言,一是没有什么万全的行为模式,大部分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是正确的,只知道怎么做,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大概率是会造成错误的;

二是单纯讲怎么做——行为,没有前因后果,没有框架—没有思考的过程,写下来也没有多少意义(只有行为可能你看的一知半解,多半也就别指望能做到了);所有的常识由点及面连成线,形成框架,知识才能真正得到普及;

而对我个人而言,说清楚这些知识,需要我个人重新审视整理一遍自己的知识框架,整理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啊啊,写下来的知识,能真正做到对大家都有用、有价值—并非易事;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最终决定写的原因:

① 治病不如防病,随着我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防病会逐渐成为医疗的主要侧重点;提前布局未来,活在未来,是年轻人应该有的人生规划;

② 能更浅显易懂、更简单的解释明白一些基本专业的知识(就像说清楚为什么1+1=2)从而提高自己工作中的沟通效率;同时也能整理反思自己的专业知识框架;

③ 因为要保证足够正确,所以科学理论进展缓慢;就目前的共识而言,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大概率来说,不会出现被完全否认、前后矛盾的可能;

④知识爆炸的今天,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会越来越多,科学能普及到的范围最终会逐渐扩大,眼睛这么重要,能保护一只算一只吧;

因时间和经验能力的限制,以后这部分的更文只提及目前的眼科共识及日常眼科护理知识,不涉及任何疾病的诊疗和咨询。

你可能感兴趣的:(O001 科学尚未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