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为谁———2021年暑期读书心得

      7月14日,消闲的暑假终于向我们走来,怀揣着一点激动与期盼,也在悄悄在为漫长的假期生活如何度过而思考。车子、孩子、机子可能就是假期的全部了,梦想驾车外出旅游、享受和孩子天伦之乐、手机新闻自在浏览,但总觉得还少点什么。从教近25年了,但心中总是对“教育为谁、怎样做教育”这个问题充满疑问,感觉越来越不会干教育了,带着这个问题我挑选了《教育为谁》这本书,也为自己多增点精神食粮,也可以利用假期难得的空闲时间找找答案。

        《教育为谁》是当代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教育历程中的精彩汇集。本书围绕核心问题“教育为谁”从常识杂谈、文化在此、恕我直言、他乡感悟、书评影论、人物传奇等六个方面教育生涯中的点点滴滴,细微之处揭示了一些教育的热点问题,以杂谈,个人感悟和一个个小故事的形式让我们明白了教育的真谛,小故事大道理,受益匪浅!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给我感触最深的几个方面。

      教育为谁?

      李老师引用“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话:“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出发。”这话同样适用于对教育目的的思考,为什么要做教育?教育为谁?

      书中引用台湾作家张晓风散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其中有这么一段话:“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一句发问,敲击着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的心。我们的所有教育行为,不都是为了回答这位母亲的发问吗?

      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千千万万母亲的孩子,就是为了我们每天面对的每一个孩子。这就是我们教育最朴素的起点,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是从这里出发的。教育的起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孩子,他们现在的成长是否快乐,他们今后的生活是否幸福,这些都取决于我们每-天的教育。

      在我们设计教育活动、教学方法时要紧紧围绕学生,避免形式化、程序化,追求每一次教育活动的教育实效,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实用高效,紧紧围绕学生做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发展。

      教育必须针对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并满足他“自己”无与伦比的精神世界——性格、志向、兴趣、智慧、能力……这方方面面的独特性,都是我们教育者应该也必须关注并满足的。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可能成为“这一个”孩子的精神制高点,成为他一生的自豪所在!

      因此,每个孩子的特点和潜力,就是我们教育的起点;唤醒并发展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就是教育的终点。

      什么是“好课堂”?

      李老师给了我们最简洁直白的定义和做法。

      所谓“好课堂”,就是“有趣”加“有效”。

      有趣,就是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心情愉悦,如沐春风,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下课后盼着第二天再听这位老师的课。有效,就是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学生们有成果—无论知识的、能力的、情感的、思想的,总之有收获。

      有趣,是手段;有效,是目的。如果只是有趣而没有效,课堂就成了看小沈阳,搞笑而已。但如果课堂无趣,只追求所谓的有效,一味地灌输,这样的课学生不爱听,也很难达到真正的有效。

      如何才能达到“有趣”?方式可以有很多:语言的诙谐风趣,让课堂妙趣横生;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觉得学知识其实就是学生活;引导课堂讨论甚至争鸣,让学生的思想碰撞;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些都能让学生感到课堂有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

      如何才能达到“有效”?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而所谓“学生‘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彼此互相讲解知识的过程。最好的学习,就是给别人讲。多年来我们教学总是不停地给学生讲,却不让学生讲。于是,知识在我们教师头脑里记得越来越深刻,学生却什么都没记住,就其原因还是死记硬背生吞活剥的结果,学生不理解、不会用,记得就不牢。

      李老师总结的“最好的教,就是让学生学会学;最好的学,就是让学生给别人讲。”很符合我们学校现在的教学需要,我们也在努力的教,也有各种名目的自主学习课堂,但学生是否会学会讲?从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到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再到1980年代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校长的“茶馆式教学”,一直到现在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小组合作”……贯穿其中的都是对学生的尊重,只有学生动起来了,教学才能“高效”;否则无论表面上多么热闹,都是“搞笑”。

      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李老师把我们难以操作实施的德育工作总结成生活的方式,使之生活化、即降低了德育教育的门槛,又给了我们搞好德育的捷径。他把升旗仪式、报告会还有歌咏比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板报比赛等各类活动称为“显性德育”。但他认为德育更多的是一种情境,一种氛围,一种气息,一种感染……如何让日常生活满德育因素而又尽可能了无痕迹,应该是德育的追求。

      下面我就谈谈李老师经历的最典型的一件德育案例:“开放书吧”事件。李老师在担任校长期间,建议建一个“开放书吧”,让孩子们课余时间随便翻阅,不需任何借阅手续,也没有入看管。最初反对的老师不少。他们担心,这些书会不会丢失呢?表面上看,开放书吧是为了方便孩子们课外阅读,但李老师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考虑,就是营造一个自然而然的德育情境。这个“情境”,就是开放书吧里那些书的安全。在他看来,这些书无论丢没丢失,都是德育的情境,也是德育的资源。

      结果刚开始时书真的流失不少。有老师急了,要求还是把书放到图书室去“管起来”。李老师却说:“不用,开放书吧继续开放!”他向老师们解释:“这些书都流失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不都流失到喜欢这些书的孩子们那里去了吗?偷偷把书带回家当然不好,但这也说明这本书对孩子有着何等的吸引力,不然他不会冒着风险偷偷把书带回家的。说不定这本书会让他爱上某门学科,或者崇拜上一个英雄,甚至改变他的人生。每丢失一本书,都是一次教育机会。而这种教育是真实情境中的自然教育,而非主题班会式的专门教育。我们正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

      再后来经过一次丢书事件的教育,开放书吧的书便基本没有流失,而且还越来越多了,因为好多学生都从家里拿书来捐给学校的书吧。

      读到这,我就想我们的阅读活动能不能也借鉴一下。

      围绕开放书吧书籍管理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当然是有鲜明针对性的显性德育,但这里的德育,依然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培养。开放书吧的环境,是对每一个孩子的道德考验:孩子战胜自己后的由衷自豪,他犯错后所承担的他人批评和良心谴责,以及改正错误之后的重拾自信,这一切都不是教育者专门设计的德育,而是生活中自然而然发生的,或者说,这一切本身就是孩子真实的生活。这就是“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的最好印证。

      老师们,读完本书还有许多的感触,但限于时间关系,也受自己阅读水平所限,在此我就不敢多张扬了。欢迎更多的老师们通过读书去大胆“论教育”、积极“看世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希望每一位教职工通过读书都能“获得真金,觅得知音”,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提供好的思路和建议,凝心聚力建设“梦想四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为谁———2021年暑期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