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要说起暑期档最热门的电影,那么一定非《我不是药神》莫属了。豆瓣的评分以9分开局,上映首日,票房3.22亿;上映几天的时间,其票房成绩已经突破20亿大关,跃居2018年内地票房榜第八位、国产片榜单第四名,成为中国影史第50部票房超10亿的电影。
看完《我不是药神》已经有一周的时间了,我也关注了网络上各式各样的影评,对于这部现象级的刷屏好剧,有人聊到了影片背后的真实原型;有人聊到了影片背后的社会问题;有人聊到了健康,保险。
说实话,刚看完电影的时候我的脑子里也纷纷扰扰想了很多,沉淀几天后再来思考,才发现我想得更多的是影片背后与人力资本相关的部分。
01
“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谁也没法治!”
影片中假药贩子张院士对程勇说的这句话不知道多少人被戳中,也的确,“金钱”似乎是整部影片的主要的冲突点。
徐峥饰演的主角程勇因为钱而冒险去印度做药物代购;
慢粒白血病患者吕受益因为钱而找到程勇做代购;
思慧、黄毛、牧师因为钱而加入“卖药五人组”;
其他的病人们因为钱而拥护程勇为药神;
药商医药代表因为钱(公司利润)而报警严查;
假药贩子因为钱而抢夺程勇的代理权。
虽然这些矛盾和冲突都看似与钱息息相关,但钱却并不是整部电影的灵魂,人性与救赎才是。就如同影片简短的剧情介绍一样:
一位不速之客的意外到访,打破了神油店老板程勇的平凡人生,他从一个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贩,一跃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的独家代理商。收获巨额利润的他,生活剧烈变化,被病患们冠以“药神”的称号。但是,一场关于救赎的拉锯战也在波涛暗涌中慢慢展开。
人性真的很复杂,有时可以很卑下,有时又可以很伟大。
就如同影片的片尾曲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和程勇一样,没有神的光环,你我生而平凡,但在平凡中又各有各的底线和坚持。
02
人生无大事,唯生死系之
还记得看完电影出来,同事微信问我被《药神》的哪几个场景戳中了泪点,我毫不犹豫地说:老奶奶对警察说那一番话的时候还有黄毛死的时候。
人生无大事,唯生死系之。
有人说,如果你觉得活着没意思,活得很辛苦,那就去医院看看。在生老病死面前,每个人都一样,所以在警察将所有持有假药的病人控制起来逼问幕后卖药人时,老奶奶说的那番话是那么地句句戳心,催人泪下。
“我求求你别再追查印度药了行吗?我病了三年,四万块钱的一瓶药,我吃了三年后。房子吃没了,家人被我吃垮了。
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药,你们非说它是假药。那药假不假我们能不知道吗?那药才500块钱一瓶,药贩子根本不挣钱。
谁家能不遇上个病人,你就能保证你这一辈子不生病吗?你把他抓走了,我们都得等死。我不想死,我想活着。行吗?”
同样的,当黄毛为了掩护程勇开走皮卡,甩开警察被撞身亡后,程勇那句声泪俱下的质问,我想,警察曹斌回答不了,我们也回答不了。
“他才二十岁,他只是想要活着,犯了什么罪?”
是啊,他只是想要活着,哪怕为了不成为家人的负担而背井离乡,在死前也没能回家去看看。
就如一位医生在朋友圈里说的一样:
“如果非要选谁是坏人的话,只能说药厂没有罪,警察没有罪,勇哥没有罪,神父没有罪,病人也没有罪。”
“病是最大的坏人。”
03
用钱买命的时候,才发现钱真少,药真贵
为什么又说影片中的“反派”药厂也没有错呢?
从《药神》上映到现在,也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作为影片中反派的药厂形象被脸谱化了,或者说是丑化了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药企。客观来讲,从整个故事的艺术呈现来讲,影片将药企如此刻画能够理解。但就现实来讲,药企也没有罪。
用钱买命的时候,才发现钱真少,药真贵。
最近家人生病去了一趟医院,医生诊断后告知以后需要每周去医院做一次治疗,每次治疗时间只需要一分钟,花费400元,要连续去30周。家人做完第一次治疗之后只对我说了一句非常朴实的话:“技术就是金钱。”
大家都说医药公司王八蛋,为什么救命的药这么贵,为什么不给别人机会仿制?瑞士诺华从50年代开始研究格列卫整整半个世纪,记录在册资金消费120亿美金,并且因为是私人公司研发,要考虑盈利问题。
如果诺华用巨额的研发费用和漫长的研发周期换来了白血病神药,随便都可以被随意仿制得不到专利保护,那么也就没有企业愿意去研发了,都等着仿制别人罢。
网上有一句话对于药企的研发投入概括的很好:
“一颗药成本只要5美分,但为什么要卖500美元?”
“因为那是第二颗,第一颗的成本是50亿美元。”
医药企业的研发意味着大量资金的投入、意味着漫长的研发过程和也意味着研发失败的可能性。
我们赶上了第四次科技革命,在工业和网络化上也确实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对于积弱几百年的以西医为主导的现代医学领域,我们还相差很远。
网上一位做医疗科研的网友说,要真正解决《药神》中的困境,只有我们自己国家全方位崛起,科研实力得到根本性提高,这样我们才能自主研发出这种革命性的“救命药”。
进口药之所以贵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私人研究所是个人投资,需要以盈利为目的。而国内的研究经费来源基本全是非营利性的国家财政拨款,也就是说高昂的研发成本是国家负担的,患者只需要负担药品本身的价格。
她说,曾经觉得又土又空的口号,如今却不吐不快: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想,这不仅仅只适用于科研领域,更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
04
人才与企业的发展相辅相成
在医药行业中,最舍得在研发中砸钱的要数恒瑞医药和复星医药了。
再详细来看恒瑞医药,除了在研发上砸钱以外,还配备了很多高学历的人才,其中包括博士198名。有人有钱,这是研发的基础,公司目前具有430项专利,17个正在临床开发的创新药,技术创新水平在国内属于上游水平。
而这一切的根本就是——人,或者说人力资本。
而说到人力资本,我印象最深的一定要属碧桂园,还记得去年董小姐做了一篇关于《碧桂园真相》的特稿专访,董小姐在特稿里面写到:
2013年春天的一个下午,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2007.HK,下称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与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董事长马明哲之间有一场简短对话。那时,没有人能预测,这场对话将怎样改变碧桂园之后的命运。
两人在一场高尔夫球赛间隙交流,那时58岁的杨国强问了同龄的马明哲一个管理问题。
杨国强问:“你管理平安万亿资产,有什么秘方?”
马明哲说:“我能有什么秘方,就是用优秀的人。我这有很多年薪千万的人。”
回去后,杨国强对时任碧桂园人力资源总经理彭志斌说:“我给你30个亿,你去给我找300个人来。”
2016年,碧桂园以销售额3088.4亿元跻身中国房企三甲,仅次于恒大的3733.7亿元与万科的3647.7亿元。而在6年前,碧桂园的年度销售规模仅为329亿元。那时,这家诞生于广东佛山顺德的地产商,多被业界认为是一家中小型家族企业。
这样的增长速度,在地产行业并不多见。
市场变化多端,同行不断洗牌,碧桂园规模跃进,与人才打造、激励制度、架构体系、管理思维等一系列变化息息相关。
所以,国家的全方位崛起不仅与个人息息相关,也跟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息息相关。
最后的最后,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比“活着”,活得更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