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
虽然,请尝言之。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
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
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
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zhěn)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qiān),大勇不忮(zhì)。
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
五者园而几向方矣。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
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十行采集:
1.“齐物论”真谛:“齐物”讲的是平等,“齐论”讲的是不把自己的对错强加给别人。
2.只要存在了,生命的质量是最重要的,而并不在于活了多久。人跟万物合一了,也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3.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理解,达到和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这就是庄子的放言与奇言,意义是让我们能有更广阔的胸襟。
4.“葆光”可看作是《道德经》“光而不耀”的进一步展开。两者意思都是隐蔽其光,比喻才智藏而不露。也代表真正有德的人,做有德之事也从不张扬炫耀。
5.“和光同尘”:能审时度势,外圆而内方,同流而不合污,要学会“混兮其若浊”。
6.“韬晦”:“韬”,剑衣。“晦”,隐藏光芒。一旦脱颖而出,就要保证一击必中。所以要把锋芒收敛起来,要懂得深藏不露。
7.“用其光,复归其明”。用道的光芒,来了解具体事物中的规律、规则,复归到事物光明的、明智的状态。
8.“五者园而几向方矣。”
•大道不称……道昭而不道:真理完全表露出来的时候,就不算是真理了。
•大辩不言……言辩而不及:再能言善道也总有表达不到的地方。
•大仁不仁……仁常而不成:仁爱之心经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爱。
•大廉不嗛……廉清而不信:廉洁到谦让清白的极点,反而显得不太真实。
•大勇不忮……勇忮而不成:勇莽到了随处伤人的地步,就不能称为真正勇敢的人。
一行精华: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
存而不论,……论而不议,……议而不辩。
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此之谓葆光。
触动,反思,改变:
1.庄子说:道生一,一是由道而生;
一生二,需要添加的是“言”,即对一的认知及表述;
二生三,则重新把一再添加上去。
短短两句话,一种玄妙的循环已经产生。
三生万物,一和三之间,区别仅仅是“言”而已,这说明我对世界的认知,会改变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并产生各种新事物。
由此推导,未被认知的道和一,将不会转化成万物。
认知是由我产生的,没了我,一就生不了万物,所以“万物与我为一”,秋毫与大山,殇子与彭祖,也没啥区别。
同样道理,有了我,天地才有意义,所以“天地与我并生”,这是“人择宇宙”原理啊!
2.光而不耀,谓之葆光。道、辩、仁、廉、勇,五者虽好,也不能恃才傲物、随意卖弄,要知道物极必反,虚怀若谷、深藏不露,才是持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