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的雅与俗:阎锡山的文化底子,与泰戈尔谈笑风生

北洋大时代道德篇(一百五十六):虚其中者,凉生酷暑,朝市不如其喧。

在北洋史上,绝大多数军阀们的品味,确实难以恭维,所以也喜欢攀文附雅,除了“小扇子”徐树铮、“玉帅”吴佩孚这些“军阀中的文人”,大多数“有兵即是草头王”的武夫们,还是以大老粗的形象示人。虽说军阀们多是军事学堂,这类科班出身的文凭,不过还是有一些军阀,具有一定的文化底子,阎锡山就是这样的角儿之一。这位“山西王”绝对属于宦海“常青树”的角色,作为庙堂不倒翁,执掌山西三十余年,要说纯靠运气,那些昙花一现的草头王们必然不答应。这位外貌被奉系军阀新掌门嘲笑为“阎老西长得不行,一看就是生意人”,文化底子堪称军阀中的名角儿之一。

在印象中,军阀之品味多数是俗不可耐,“保定王”曹锟爱财,奉系军阀的关内“急先锋”张宗昌爱女人,就连直系军阀新秀“东南王”孙传芳,都不能接受女人穿旗袍,阎锡山虽说也不能免俗,在军阀混战的境况中,热衷于发展钱粮军械,属于钢铁直男的类型,然而阎锡山的文化底蕴,却是可以和泰戈尔谈笑风生。民国十三年的春天,应梁启超等人的邀请,泰戈尔访华。此时直系军阀与奉系军阀看起来风头正盛,实则双方厉兵秣马,剑拔弩张,泰戈尔这位大文豪,对偏安一隅的山西产生浓厚的兴趣,阎锡山自然尽“地主之谊”。在迎接泰戈尔时,阎锡山一副文人打扮,身穿黑缎布褂,脚穿黑布鞋,满脸微笑:“今天早上喜鹊呱呱叫,我想啥就来啥,就把你泰戈尔先生迎来了。”

其后,宴请泰戈尔吃了顿地道的山西饭,菜谱为“五盔四盘”“五盔”即五个热碗菜,包括丸子、豆腐、猪肉炖粉条、清炒豆芽、烧山药;“四盘”为四个凉盘,包括熟牛肉、蒸藕根、芥根丝、豆腐干。除此之外,另加一道玉米汤,主食有馍与糕,饮酒为汾酒。这些绝对不算是名贵珍馐,但是却均是山西最地道的地方饮食文化特色,宴酣之间,通过翻译互相寒暄了几句家常,话题转到了文化方面。泰戈尔仿佛是有意考问阎锡山,道:“请问阎先生,什么是东方文化?”阎锡山沉吟了片刻说:“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中’字。”泰戈尔一听来了兴趣,紧接着问道:“什么是中呢?”阎锡山略显迟疑,想要用一种雅俗共赏的方式,来给这位大文豪,解释下东方文化之精髓,也随之转换为哲学的维度。

最终,阎锡山不慌不忙地解释道:“有‘种子’的鸡蛋的那‘种子’即是‘中’,此‘种子’为不可思议,不能说明的,宇宙间只有个种子,造化也就是把握的这种‘种子’。假定地球上抽去万物的‘种子’,地球就成了枯朽,人事中失了‘中’,人类就陷于悲惨。”泰戈尔微笑着点点头,一边担任翻译的林徽因和徐志摩两人,也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为阎锡山对于东方文化内涵之感悟,与泰戈尔诗集里的思想多有交集,可以说阎锡山不仅是读过泰之著作,而且是升华领会了其中内涵。泰戈尔在席间,更是欣慰地与阎锡山握手。其实在阎锡山的宦海生涯中,也是发挥了“中”的另一种内涵,那是一种上善若水的中庸之道,泰戈尔对阎锡山的接物待人也是印象至深,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对阎锡山的描述:“他更像个文人,举止文雅,谈吐具有哲学家的风格。”

参考资料:《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菜根谭》

你可能感兴趣的:(军阀的雅与俗:阎锡山的文化底子,与泰戈尔谈笑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