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剑3》中有这样一个桥段,女娲后人紫萱与心爱的人错过了第一世,为了能够有机会继续追求自己的爱情,又苦苦等待爱人的第二次和第三次转世,故事从第三次转世开始讲起。而紫萱追求爱情的代价是“冰封”了自己和爱人的女儿青儿,青儿不长大,她则不会变老......
我一直很赞赏这个桥段的构思,即使是仙侠玄幻、女娲后人,身为母亲的紫萱也免不了老去、死去,而衰老的拐点,则是女儿的降生。这一切,和人类的现实仿佛如出一辙,即便不生小孩的女性尚免不了人老珠黄,生了小孩的女性,更意味着时间、精力、金钱、心思的转移。
我因此而有些恐育,我害怕成为一个“无私”的母亲。
曾与一位年长的同事闲聊,同事女儿已上初中,她感叹着说,丁克的弊端在年轻时是体现不出来的,只有到了四五十岁才会发现,缺少精神寄托,年迈时无人照顾,孤独感骤然而生。我疑惑道,为什么要寄托在别人身上?她反驳说,那不是别人,那是另一个妳。
“另一个我”,是我曾经觉得需要生育的理由。一个小生命里,存着我和我心爱的人的基因,即使我们都不在这个世上了,我们的血脉和思想还可以通过生育和教育,在这个生命体中继续传承下去,这是多么神奇而有意思的事情呀!
可是,即便这样,“另一个我”,却也不是我。
每次看到升级当妈的同龄人,每一个愿望都有家里的宝宝,每一连串的愿望,第一个优先的也总是小孩,我总是忍不住疑问,为什么年轻鲜活的她/他,就一定比我们自己重要?
前不久,团队竞聘,未婚未育的小姑娘们都跃跃欲试,而已婚已育的妈妈们却迟疑再三,我几次“动员、恳谈”,最终说服他们的并非“薪水、机遇”,而是“在进取和学习新事物上,我们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不要害怕失败,你会如何鼓励女儿竞选班干部,你就如何看待这次竞聘”。
起初,我还沾沾自喜,觉得终于找到了打动对方的突破口,可是回头想想,何时开始,我们的目标从“成为更好的自己”变成了“成为更好的母亲”?又是何时开始,我们鼓励小孩尝试、积极,却忽视自己内心的不自信和恐惧?
职场对女性,似乎充满了“歧视”,我们甚至认为这种歧视是难以打消的,它来源于男女分工的不同,以及社会发展的固有模式和根深蒂固的成见,然而这些看法,从来不是只来源于外界,更来源于每一位母亲的内心和行动。
我警惕着自己成为这样的母亲。
如果有一天有幸成为一个妈妈,我希望自生命起始,每一天都是两个人的成长,每一点滴成长,都使我们彼此更加独立而自由!
然而,另一面,眼前最近的,比起成为“以女儿为中心的母亲”,我更警惕成为“以自我为中心的女儿”。
如果我是“青儿”,我会怪“紫萱”吗?我应该觉得她不负责任吗?
90后的我们,生长在一个“独生子女”的时代,万千宠爱集于一身,而60年代的父母们,生活在一个“英雄妈妈”的时代,饥荒、知青、下岗,他们从吃不饱饭,到见证新中国繁荣富强,他们希望给小孩最好的,让他们在这个充满机会和竞争的时代,实现个人的阶级提升。
许多孩子因此习惯了当“祖国的花朵”,似乎大人们的欲望都应该为自己的生活让步。小时候的我,也不时生出对母亲的不满和不解,不论如何拮据窘迫的生活下,母亲总有钱买烟,而我却不明白为什么不能把买烟的钱省下来买菜。
这样的矛盾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我们不愿父母吸烟,因为伤身也费钱;我们不愿父母恋爱,因为自己不愿意接受新的家庭成员;我们不愿父母出游,因为没人帮我们做饭、带娃......
即使金钱富足的家庭,一天也不会多出1个小时,时间流去哪里,其他方向就成为了机会成本。可是我们好像习惯了对父母的索取,天然的把他们当成了我们生活的附属,一切似乎理所应当的,要围绕着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服务,甚至牺牲。
我警惕着自己成为这样的女儿。
我希望自我的成长,使我可以“用我的独立,还她以自由”。
个体最崇高的追求,是自我成长;而家庭最崇高的追求,是相互成全。
相互成全,不可避免的,意味着由爱而起的让步与牺牲,但尊重每一个个体,以及他们追求自我的权利,不论他们是少年、中年还是老年,应该是每一个家庭健康生机的底色。
——微信公众号《佚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