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镜子,照见了我的冷漠

我家住在城乡结合处的一个市场旁,三兄弟三栋楼房围成一个院子,为了方便院子后面的人出入,并没有砌围墙,在一些不通行的屋后种上了花花草草,算是篱墙。

后面还有些别人家的老旧房子,租给在市场做生意或是进城务工的人。都是十里八乡的人,也不算复杂。

我常年在外地,只有逢年过节才回来三五天,偏又是个宅家的人,窗外的人事更是充耳不闻。

今年暑期开始回家陪读,整天无所事事了,于是邀请同样无所事事的发小过来小住一段时间。发小人性格开朗,是个典型外向的人,社交能力可是优秀呀,不出一星期,我家族里的兄弟姐妹她能叫得出全名,惭愧极了我这个“内人”。

我家厨房的窗后小路,每天络绎不绝路过的人,只要窗是打开的情况下,厨房便像展览馆一样接受路人的欣赏。我不太喜欢这样,所以这窗都是关着的。

发小来我家后,觉得这窗户不打开着浪费了。

于是,我们在厨房劳作时,发小总是会对窗外路人的好奇报以一笑,时间久了,会有一些阿姨老婆婆们在窗外探头过来打招呼。

有一位六十多岁的阿姨,一来二去就和发小聊上了,每天准时准点俩人总要聊上一会。我很好奇她俩素不相识的,哪来的话题,发小高深莫测的撇了一眼我说,你不懂。

发小在我家玩了一段时间,回去了几天,然后又来玩几天,那个阿姨对她说,这个窗户一开我就知道你又来了。说完俩人哈哈大笑起来。

我是如何都理解不了我这发小,为人热情,但与人相处还是很有分寸感的,正是如此,她又如何抵得了婆婆姨姨的一些“查户口式”的关心呢?我不止一次听到关心她收入多少老公做什么的问题,而她总是乐此不疲的回答,有时我也嫌弃她好烦呀!

反正我是忍受不了与我没有关系的关心,这样的心态让我与周围的人,在这以热情好客的乡里,从心里筑了一道无形的墙,把自己安静起来。

直至前天上午发生的事情,我想了半宿,自己认为的安静,也许不过是冷漠的代名词而已。

发小开学后就回家了,直到中秋前两天,我婆婆说要来我家做月饼,才喊发小也一起过来。

早上,发小毫不例外的打开厨房的窗户向外张望,问我这两天咋不见林阿姨(常和她叨叨的那个阿姨),我笑骂她:你这八卦妇女,不做狗仔娱记可浪费了。

她自顾自的说了一句“我去看看吧”,就往外走。

没到五分钟的时间,发小跑到窗外急慌慌的让我打120。

直觉是出事了,拿起手机也往后院跑。原来林阿姨家租住的房子,与我家只隔一条窄窄的小路。刚才发小来到林阿姨家,透过玻璃窗发现老人家躺在地上,听到有人叫喊,抬起一只手晃了一下。合力撞开门后,120也到了,在地上躺了两天一夜的林阿姨也得救了。

听到医生说阿姨没有生命危险了,发小长舒了一口气。而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这可能是对有温度的邻居而言吧,现在大多数不都是像我这样的人吗?哪怕是电梯里几句无关紧要的闲聊,也觉得难为情,说不清是怕打扰了别人还是自已,总是觉得不妥当的。于是,宁可将眼光投向冷冰冰的电梯壁,也不好意思与邻居相视一笑后,开口谈论彼此关心的话题。

我一直信奉的“不打扰”,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直到我从新认识我发小与人相处的智慧。

她曾经对我说,人的群体不同,就像井水和河水,过度的保护是多余的,交流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像林阿姨们,问起你认为很私隐的话题,但在她们看到,都是非常善意的聊家常,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方式。正是因此,她才得知林阿姨儿子一家远在上海工作,但因为种种原因,老人不愿意一起生活,儿子也不放心老人一个生活在冷冷清清的山村,逐在市场附近租了房子让老人住。

我想那天发小好奇两天没见着林阿姨,正是知道独居老人的隐忧,故而前往查看。

而惭愧的是我这个邻居却一无所知!

人与人之间,没有利益冲突下,太多的担忧与顾虑,会产生冷漠,冷漠不伤人但也不能救人,但一个极度冷漠的社会就像一场洪灾,井水再清澈也难免遭受其害。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与人之间的镜子,照见了我的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