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电影《分手男女》看克奈普关系发展模式理论

今天重温了一部老片,《break up》(中文叫《分手男女》),这是我在看《沟通的艺术》书里,讲到关系这一章节,作者推荐看的,以画面和故事的方式,去体会两个人在建立关系过程中,所经历的十个不同发展阶段。

马克·克奈普在亲密关系、尤其是恋爱双方关系中,总结了一套关系发展模式,分为“聚合期”和“离散期”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别包含了五个不同阶段,详细解释了亲密关系如何由陌生到熟悉再到分手的演变过程,以及关系双方在每个阶段对双方的感觉、沟通、情绪等变化问题。

电影的一开头,是讲两人如何相遇的,也即为克奈普理论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如果有一方、或者双方都具备愿意与对方接触,那么两人的关系便有继续发展下的可能性了。男主是做导游的,谈吐十分风趣,深得顾客喜爱。当他在球场遇见女主时,充分发挥了他幽默的沟通技巧,成功吸引了女主的注意力。女性从来都是无法拒绝一个外表还算英俊、谈吐幽默、性格还外向的男士追求的。

接下来,电影并没有花过多时间,来讲他们如何深入沟通,建立关系的,只是用片头两人不断变亲密的照片,告诉观众,他们感情发展很顺利,从照片同框,到共同出席活动,再到亲密接触,说明两人已经顺利从初始阶段,经历了试验阶段、强化阶段、整合阶段,进入到了结合阶段。

电影的正片就是从两人同居生活开始的,也是两人由结合阶段开始走向分化阶段的开始。男人下班回到家,看到女友在厨房做饭,亲了一下女友打了个招呼,把手上的东西交给女友后,就一屁股坐到了客厅沙发上。但是当女友打开男人递过来的袋子后,就情绪激动地对客厅男人说:我需要十二个柠檬,为什么你只买了两个。男人很是疑惑,自己明明已经买了女友要的柠檬了。在女友继续责问下,男人也爆发了,他说他工作累了一天了,回家不想再听女友的指责,而且自己都把事情办了,为什么女友仍旧不满意。女主抓着柠檬数量不对,说男人不关心自己,自己也工作一天了,回家还得做饭招待朋友,为什么男人不能体谅。于是,两人的矛盾,就在这十二个柠檬中,拉开了激化的序幕。

不能怪柠檬的作用大,而是两人在之前的关系交往中,应该也有类似的冲突的,只不过当时两还处于恋爱的蜜月期,“情人眼里出西施”,对方的优点被放大了,所以双方都没去计较冲突背后隐藏的危机。当两人关系稳定、双方彼此熟悉后,对方的优点不再那么新鲜后,缺点就会慢慢地跳到了眼前,像赶不走的苍蝇一样,只要不一拍打死,总会在耳边嗡嗡萦绕,让人不得不时时想着、念着。

两人矛盾终于爆发了,当女人喊出“分手”时,便一发不可收拾,男人搬出了房间,睡进了客厅,两人开始了“分居”的各自阶段。在这个阶段,双方都在心理和生理上,给对方划了一条界线,沟通明显减少,限制和压抑与对方进行不必要的接触和沟通,但也不是全然地拒绝。比如女方在这个阶段还是希望自己的男友,能主动跟自己认错,哄一下自己,这样她的气就消了,两人还能回到从前。不过男人在这个阶段自尊心比较强,没有主动接近女友的想法。

男人的不主动,激化了女人的情绪,女人开始不断地针对男人,在朋友、亲戚面前处处与男人对着干,出发点还是想让男友主动道歉求和,但却事与愿违。男人非但没有意识到女人的心思,还将两人的关系不断推向恶化,越发地认为女友任性、自己是无辜的。

女人为了让男友关注到自己,做了不同的尝试,她装作洗澡忘记带衣服,全裸经过男友回屋;开始约不同的男士到家里等她一起去吃饭;……女人的种种行动,在男人看来,就是以为女友在向自己示威,于是也做出了反击。在斗了几个回合之后,女人突然觉得累了,意识到这么做不但不会让男友主动认错,还会让两人关系越来越远。于是,她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做主动的一方,想挽回两人的关系。

她买了男友最喜欢的乐队演唱会门票,约男人一起去看。男人表现得不情愿地应了下来。但临到演出的那天,女人一直没等到男友的出现。她终于意识到,两人经过这么折腾,已经回不到从前了,彻底地死心了。男人在看到女人哭得这么伤心,心里有所触动。在朋友的提点下,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想通过自己主动去重新修复与女友的关系,但为时已晚。

看到两人分手后,对于克奈普关系发展理论的倒数第二个阶段——逃避阶段,我在电影里没能找到一个明显的标志,电影的男女主人公在分手前,一直不断地升级矛盾,待到一切都无法调和了,关系便宣告结束了。可能男人在矛盾激起的时候,面对女友咄咄逼人的行动,便一直在逃避吧,逃避去思考自己在冲突中的问题、逃避寻找解决争端的办法,从而让两人的关系得不到有效解决,而走向破裂,因为关系的维护基础是双方的。

女人以感性为主导,而男人以理性为主导,所以,当男女关系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女人总是从感觉出发,而男人总是要先讲道理。但其实并非女人不理性,男人不感性,只是双方优先选择的方式有异而已。当女人从感性变为理性的时候,这个时候男人再想用感性来解决问题,就已经来不及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电影《分手男女》看克奈普关系发展模式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