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弱势者呐喊之宽容就是打开自己

这是我第四篇思考关于弱势者的文字,构成一个小的系列,本文也是一个小结点。

图片发自App

遇到一种现象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方式和行动方式,当然先有解释才会引发身体做出符合内在解释的行动。比如遇到了连绵的秋雨,有人会解释成天公落泪,于是心情阴郁起来,和蒙蒙丝丝的秋雨一般,潮冷·潮冷·潮冷;有人会解释成为一种酝酿,于是有了很多的期待,特别向往满目红叶的景色到来,脸上就多了许多舒缓和平和。生活中每天每个人会遇到很多很多事情,我们的态度情绪产生背后就有对事件的解释来影响,当然这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种观点,如果是其它的心理流派还会有其它的解释。你瞧,还是我们对世界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待这个世界。

有些人容易遇到事情向外归因去解释,那么好处就是内在不容易处于焦虑,但却很难改变自己,而且这样做很容易让自己变得不负责任。向外解释很轻松的把对自己的冲击推给对方,这样的思维方式简单来说就是“世界是错的,我是对的,是他们不能理解我。”那么结果就是会封闭自己,而断掉自己与外在的联系。很多人感觉自己每天通过各种媒体和软件与陌生人、身边的人、朋友等保持着联系呀。其实很容易被表面的虚假联系所欺骗,单向信息的交流,仅有干枯信息的交流都不能称为真正的联系。举个简单的例子,看电影或者追剧就不能称之为交流,因为是单向被动的接受讯息,当然面对权威的低首言听同样是这样的。另外,工作群中为一个任务的完成算不上交流,有的只是工作。现在很多人匮乏的就是情感的交流。有的只是讯息而少了情感。好了,现在我要说一说缺乏交流的后果是什么?封闭和自我,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还有就是看不惯一切与自己格格不入的对象。所以,但你无法理解个别现象的时候,当这些现象并不抵触法律,只是与你想象的不同时,你就要割除对方的存在,那么就是毫无疑问,你是一颗缺乏交流环境下被囚困的孩子。

为什么说在上学期间,善于交流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风生水起的概率大一些呢?因为这样的人可以接纳一切,而又不容易迷失自己,在吸纳中不断完善自我。而对异于自己的事物动不动就皱眉头,心生暗恨的人,为什么在人群中那么憋屈呢?就是太容易被无名火灼烧了。当然,打开自己也是一项修炼的过程。

从接受边缘人群中开始,从平等对待多样表达中开始。比如喜欢安静的你,可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那些闹腾的同学,毕竟那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比如喜欢运动的你,可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那些静坐一角感叹世事沧桑的少年老成者,毕竟那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比如喜欢异性的你,可以尝试的去理解那些喜欢同性的人,毕竟那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其实,人生中很多种打开方式,不知不觉中就找到了一种,当事者是不知道如何的。

明天我想专门谈一谈同性爱恋问题。其实gay这个词对这个群体是有侮辱的,所以中国词语中“同性恋”也是有部分侮辱涵义,我找不到一个词来指代这个群体。不过我可以谈一谈,关于这个群体的一点自己的看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弱势者呐喊之宽容就是打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