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语文教学只能先识字再学文吗?

《课程标准》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统编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识字单元和课文单元。虽然有识字和课文单元的区分,但是对于低年级的课文单元来说,识字、写字仍然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比如在一年级上册要求认识300个字,课文单元就要认识163个,因此,课文单元承担着识字的半壁江山,它既是阅读的材料,也是识字的材料;识字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又是为了巩固识字。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既然识字是基础,那在课堂教学中,是不是一定得先识字再学课文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不能否认识字是基础,但是识字和阅读并不是两个完全割裂开的教学环节。

从认知规律上来说,阅读理解有三种模式,分别是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和交互作用模式。自下而上模式是从最基础的字、词开始,然后再到句和篇章的学习过程;自上而下模式是从篇章开始,最后再到字词的学习过程;交互作用模式是两者相互交错使用。三种模式中,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适合阅读经验不高的阅读者,当初入学的儿童还没有阅读经验时,阅读要从最简单的字词开始。虽然这样的阅读效率很低,但是这又是儿童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这也就是为什么最初的时候孩子读书只能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感知,慢慢地,孩子们就会发现句子中的词语,甚至他们会发现一些固定的词语,就这样,孩子们逐渐地在阅读中对常用的词语构建起固定的词语模块,形成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构建起固定的词语模块时,阅读就不必按照自下而上的模式了。

对于一个成熟的阅读者来说,即使词语的顺序是错乱的,阅读时仍然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阅读模块进行了整合。这是因为阅读时有两个线索,一个是眼的线索,一个是脑的线索。作为高级阅读者,脑的线索要快于眼的线索,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不断用语感预测和判断,然后根据已有的阅读经验进行组合。也就是说,越是成熟的阅读者越容易忽略错字或者标点,因为在阅读时,他的模块和单位是整块的,而不是精细的一字一句的阅读。

因此,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先识字再学文有助于逐步建立阅读模块,但是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之后,教学的时候就不必再先识字再读文了。比如一年级下册的课文,教学时可以先学习生字再学习课文,这是一种常规的教学方式,但绝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我们还可以边学文边识字。教学中,可以一段一段地读,一段一段地教学,读到哪一自然段,就在语言环境下学习那一段中相关的生字。比如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一文,读到第一自然段时,“只”“窝”两个生字就是要认识的生字,边读文边学习这两个生字,强调这两个字的读音,加深对这两个字的理解和识记。学到第二自然段的时候,可以结合上文中的“只有一棵树,只有一个鸟窝,只有一只喜鹊”等句子,引导学生学习“孤单”的读音,并联系上下文推测“孤单”的意思。就这样,逐段地阅读,逐段地学习段落中出现的生字,最后再用幻灯片出示所有的生字,通过游戏等方式进行巩固认字。

语文教学中,并没有分明的识字教学和课文教学,低年级的课文教学本身就是以识字为中心展开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巩固生字的。把生字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诵读感知、理解内化,对所识汉字的巩固效果最佳,是一种有效的识字方法。这样说来,低年级课文教学,不只有先识字后学文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调整。

当孩子刚入学时,我们可以采用先识字再学文的方法来学习,因为孩子刚入学,可能认识的字比较少,先识字再学文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学习一个学期之后,孩子的识字量增多,有的孩子可以根据文段内容进行识字,因此,可以边学文边识字,就不用再拘泥于先识字再学文的方法了。总之,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不是固定的,我们要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找到最适合的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低年级语文教学只能先识字再学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