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笔记40|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五藏(脾/肾)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润润而短气。

中医的观念:脾主湿,主肌肉,主少腹。如果风进入脾,风就是热,风和湿并结在脾的时候,中焦湿会很盛,“腹中烦重”,心火无法导入小肠便回逆往上,“翕翕发热”,热不断往上冲,人当然会头晕“形如醉人”,精神不济。“皮目润润而短气”,上眼皮和下眼皮是脾在管,平常眼睛能够开阖就是靠脾胃的功能。湿在脾臟里,脾主肌肉又主眼皮,这个时候眼皮就会抽筋式的跳动。脾肿起来会让下方腹部变大,腹腔里都是湿,横膈膜被顶在上面,呼吸时无法下降,就会短气。

遇到湿用利尿法,湿走得很慢,如蜈蚣穿鞋,若用发汗法,津液伤了湿还在。倪师开脾肿大方:泽泻6钱,白术3钱,白芍1两,茯苓6钱。少腹是静脉血液循环,加重白芍。如果湿在中焦,白术茯苓等量,如果湿在下焦(肚子很大),重用茯苓。光这四味药下去,脾臓就开始缩小了,其它随症加减。

这就是《内经》讲的脾统血,统率动静脉的血,心阳(动脉)会有问题是因为静脉血回流的力量不够,影响到其它(脾肿大)。现重用白芍把静脉血拉回来,心臟的负担减少了,动脉血(心阳)自然恢复。肝藏血,开酸枣仁汤把血收进肝臓。心主血,血是苦味的,用黄芩黄连阿胶去入心补心臟。

脾死脉,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

脾臟的真臟脉是浮脉而且脉形大又硬,按下去感觉好像酒杯倒置在那里,摸脉时感觉脉两边是凹下去,中间脉挺在那边,但两边是滑下去的、直直的,有时左右会摇一下,就是脾臟功能将耗尽,很危险了。如果病人脾臟有问题再摸到这个脉就将死亡了。一般来说,实、大的脉都是真臟脉。

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

麻仁二升 芍药半斤 大黄一斤去皮 枳实半斤 厚朴一尺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做脂

上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趺阳脉在胃经上,就是脚上的冲阳脉,这是胃脉,是胃气的根源所在。“”代表阳盛,阳盛时脉会浮起来,就好像我们的桂枝汤证一样,当感冒病毒进入人体,我们的阳气就会出去跟病相抗,此时脉马上就会浮起来,一样的意思,因为阳盛。胃阳太盛的话,胃的蠕动与消化就会变得很强,所以说“浮则胃气强”。但是如果胃脉是浮,但是重按时又是涩脉,涩脉是摸下去很扁平无力感,涩脉代表津液不足,因为这是趺阳的位置,趺阳专门管肠胃的津液,阴不足的时候,中医讲阴不足就是肠胃里面的津液、黏液不够的时候,而胃气又很强,此时我们摸到趺阳脉出现浮又涩,代表气很强,可是肠里面又是干枯的。

什么叫“脾约”?跌阳脉浮”代表胃气很强,胃很热。当胃里面很热的时候,胃火很大,胃旁边的脾就受到胃火的约束。脾胃相表里,本应相等,中医的观念是:胃一张一缩在蠕动是脾在推动着,脾撑大时胃缩小,脾缩小时胃撑大,光知道胃在蠕动而不知脾胃的关系是治不好胃病和脾病的。脾受到约束,就是胃火太大,脾臟没有力量了。

正常人,心火入胃再到小肠。现在胃火大,心火不到小肠了,小肠就比较冷,膀胱的水就无法完全气化,正常情况下完全气化是400cc的量,气化后的蒸汽进入肝臟(水生木),排出胆汁。当膀胱里气化的水达到400cc时,小便可以喷射出来,若哪一天小便不能喷射了,就代表小肠的温度不够了。现在小肠冷了,尿液还是累积在膀胱里,但尿液是冷的,冷水停在底下很重,就压迫到膀胱,所以当累积到一点尿液时就会有尿意,故“小便数”,但每次只有一点点。

脾主运化,大便里面有️粘液才能够让大便滑出来,小肠、大肠里的粘液(湿)来自脾臟,现在脾臟受到胃的约束无法提供湿,脾主少腹,小肠里的津液就没有了,大便干在小肠里,而小肠里有许多环节曲道,所以大便出来是一颗一颗的,像六味地黄丸,又像羊大便,“大便则坚”。

麻子仁丸从何而来?大便堵在小肠里是小承气汤证,用枳实、厚朴和大黄,肠子里没有津液了加麻子仁,仁剂可以润肠,大肠里干靠杏仁滋润,腹痛用白芍。少腹管的是阴,胸腔管的是阳,桂枝管上焦,胸腔问题开桂枝,白芍管腹部。可见,懂得中医病理学,处方浑然天成,找到病的源头,便能设计处方。人体不能光看一个部分,西方医学对人体内臟结构分析得很详细,却只是形,缺乏臟腑之间的关系。

麻子仁丸很好用,如果吃不去后厕所跑得很勤,则需要减量,吃到大便正常排出,脚热身体冷为止。

反过来,可以依据病家大便像羊大便一样,来判定大便是干在小肠里面。这里一定要用丸剂,取丸药的缓攻,不能急攻,丸剂的功能就是药缓力重。

这里只有脾中风,没有脾中寒,脾着也没有,一下就跳到肾着,这就是金匮遗失掉的部份。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干姜苓术汤方(一名肾着汤)

甘草 白术各二两 干姜 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伤寒论里有介绍过,甘姜苓术汤本身主治带脉证,其实就是所谓的肾着。临床上有十几年的肾着病人严重到站起来肚子可以贴到地上,此时大剂量下去也为时已晚。

肾着病的起因是在劳动以后流汗很多,结果湿的衣服没有换掉,继续穿着湿的衣服,如此日积月累下来就会造成肾着。湿有几种,第一是如果湿在皮肤表面上没有排尽,慢慢渗透进四肢就会造成湿在关节;第二是湿在体内,有一天受到寒以后,寒把毛孔收敛起来湿出不去,于是湿就慢慢渗下来,渗在下焦,当湿把肾臟占据时,中医就叫做“肾着”。所以肾着之病,主要症状是身体很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肚以下全部都是湿,所以下半身感觉到冰冷冰冷的。“反不渴,小便自利”,如果病人是水病,所谓的水病只是水停在下焦,水没有办法升上来,病人一定是口渴,小便不利。水和湿怎么区分呢?如果是水肿,肾臟病的水肿,水没有办法上来,病人一定有小便不利、嘴巴口渴二症。而现在是口不渴,又小便自利,代表水道系统没有问题。从这个条看,病家“饮食如故”,表示肠胃很好,所以代表只是湿在下焦,“病属下焦”,本身并不是肾臟病,也不是其他臟腑的问题,只是皮表受到寒以后皮表的湿进来造成的。

所以肾着的真正原因是脾湿过盛,脾主少腹,小腹的问题首先考虑脾。这种湿都是寒湿,因寒而起。

方义:重用干姜和茯苓,白术、甘草药量比较少。干姜温中去寒,健脾、温脾,白术跟茯苓等量用的时候,能够去中焦的湿,如:小孩子胃口不好但并非小健中汤证,而是中焦太湿了,用桂枝汤加白术茯苓。如何知道是湿?可能小孩子常常口水很多,或不好动了,代表小孩子有问题了。小健中汤证一定是少腹较寒,肚子会痛,印堂处青色。现在湿在下焦,要以利尿为主,故加重茯苓。经方治病时,病在上取吐,病在下取攻下,病在中焦采用和解。白术去湿,茯苓将湿从小便利掉。

临床上,甘姜苓术汤用于腰以下带脉病、最重的神经痛、频尿遗精、脚肌肉萎缩等,临症加减。

肾死脉,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肾臟的真臟脉出现时,也是“浮之坚”,轻轻按到病家的脉感觉到很坚硬,所有的真臟脉都是“浮之坚”,且脉形有变化。“乱如转丸”,一直转,乱七八糟没有规律的旋转,这些都是死症。

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39|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五藏(肺/肝/心)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匮要略》笔记40|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五藏(脾/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