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不一定都有答案》

今天是立秋的日子,好久没有度过这么惬意的一天了,上午睡到自然醒,然后起来把在南京培训时的换洗衣服全部洗了一遍,然后吃完午饭,然后开始午休。午休醒来,就开始了每日必做的一件事情:每日一读。

今天是我参加勇气读书会的第208天,今天阅读的内容是《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理的简单与不简单和为什么古人送别诗写的那么好这两节的内容。

在事理的简单与不简单这一节当中,作者提到复杂的问题被简单化处理,简单的事理被弄得复杂,对学生思维发展都没有好处。

现在社会问题错综复杂,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却越来越低,症结在于学生独立思考意识薄弱,问题简单化,学生之所以把问题简单化,是因为社会对青年教育的“告诉”、“告诫”太多。“告诉”太多,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告诫”多,约束自由思想,压制独立思考,容易形成思维桎梏。

我们的教育经常会处在这样一种尴尬的状态:最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来自社会生活,却不能充分地利用社会问题作为教学资源,学生生活在社会教育,却沉浸在考试之中;学生在书本中学思考,却没有能力解析身边发生的事。

作者与学生们经过一系列的问与答,学生们得出了好多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其实事情不一定有答案,这正是作者想听到的回答。如果我们的学生对任何问题都能够动脑筋去思考,那么我们就不用发愁学生不会发议论,也就不用发愁,学生说不出“我认为”了。

在为什么古人送别诗写得这么好这一节当中,然后作者在开篇就提到:上课时,如果能有一个好问题,就像亮起一盏灯,一下子能让学生看到先前所没注意到的事物,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学生会想能举一反三,“教”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课堂沉闷,原因可能会有很多。学生和教师拿着同样的教科书,教师的思维量要高于学生。既然学生觉得枯燥单调,教师就更不能照本宣科,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唐诗宋词枯燥单调”。

教师缺乏智慧,不对教学内容做深入思考,没有创造意识,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什么好材料都可能在自己的课堂上被糟蹋掉。无论什么学科,每个阶段的教学都不能在此前的学习基础上低水平重复。如果教师没有这样的意识,也就不存在“教学”。

如果能提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让课堂“活”起来,我们作为教师,的确就可以在一边歇着了。当然,我们也能够从中受到更多的启发:一个班学生的智慧之和,往往大于教师,但是不要想着随口就问出一个促使学生思考的问题,这样想的话未免太浅薄。

读完今天两节的内容,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答案,在我们探寻答案的过程中,我想我们的思考才是最珍贵的吧。


日更第37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事情不一定都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