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千到两万

18号的日营业额直奔20000去了,我和冰哥说,“我感觉,我又行了!”

去年10月份接水果店,到今年中秋,将近一年时间。果鲜生日营业额从两千到两万,我们究竟经历了什么?

这一年我尝试过各种营销手段。点赞,福利,充值,现在看来就是那些所谓“套路”的东西。甚至为了收纳人数居多的大众客户和周边的居民,也曾试图把这个店的定位从精品转向平价。搞过一阵子不自信的降价,小心翼翼的合住本儿就卖。

这一切都没让生意有所起色。

也经历了对这个店放松,置之不管,任由店长发挥的阶段。后来逐步发现原来客户不是一周只来光顾一次,货回的越勤,好像就卖的越快。因此又经历了几个月我和冰哥每周跑两次市场的“艰辛”阶段。再后来遇上了水果界的大姐,才慢慢学会录视频,发广告,体会了跑产地的魅力。

这一切给店里带来了些许人气,但仍旧没有太大的影响到营业额的浮动。

进我家店的顾客,除了那些不差钱的大哥大姐,最常听到的评价就是“知道你家东西好,但你家东西真是贵。”

因为这后半句,我不知道头疼纠结过多少次。尤其是看着当地的同行,卖着我自认为“难以下咽”的低价货,红火热闹的时候。那个时候我真是觉着自己有些进退两难。

我依稀记得有一次碰到一款筐货的黄金蜜桃,价格低廉,甜度说的过去,香味儿和口感都能达标,于是拉了两筐回来试水。结果呢?这个桃子回到我的店里,竟然无人问津,几乎一颗也没卖。

大客户们吃惯了20,30一颗的桃子,不考虑它。街边摊客户的消费水平是一直在十块钱三斤的货上。于是这两筐桃就真的被置于了一种尴尬的境地,终究试水失败了。

但是自从那一次之后,我就放弃转型了。

最初对店的定位,做成了精品。客户群从1群到4群,这小两千的客户也对这家店有了自己的定位。自己养起来的客户习惯,真不是说变就变的。

摸索的路上,始终有件事令我费解。那就是常年基本无效的那一千多客户,为什么不消费也不退群?我以自己的消费习惯去猜想,这群人内心的想法可能是“万一哪天有用呢!”

问题是“哪天”是哪天呢?

直到今天中秋节前的一周左右,我好像感觉到,那天终于是来了!

熟悉的,陌生的,没见过但自称常来我家的,不熟悉店员但熟悉我家货的,没见过人但能翻出来我家群的,还有好多说是慕名而来的。这个“冷清”,“高傲”的店,终于见识到了人间的烟火气。

咬牙,坚持,果鲜生中秋这一仗,打到漂亮的出乎我意料!

从两千,到两万。

你觉着,我们究竟经历了什么?

我的答案是两个字:定位!

对自己,都客户。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两千到两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