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积累‖让学生走近课文情感,让课文走进学生心灵

        卢梭说:我们真正的教师,是经验、是情感,除了人在他自己的情境之中,永远学不到什么是有益于他的东西。

        怎么让学生走进课文情境、与课文产生情感呢?

        朱德幼老师曾经和我说过一句在我看来发着光的话:课文中的语言是有生命的,每一个字都是有情感、有温度的。我们要读出情感、读出温度、读出生命。

        所以在教学《昆明的雨》时,我先让学生读作者的评价: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然后提醒他们读出词语的温度和生命,这句话有魔力,孩子们一下子读的非常动情。

        然后配乐再读包含这句话的段落,读完以后,问学生:你读出了什么情感?孩子们不约而同的说:喜爱。

        这篇课文创设情境的地方还有卖杨梅的苗族姑娘和卖缅桂花的女房东等处。苗族姑娘处是这样描写的:苗族姑娘戴着小花帽子,穿着绣着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街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两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的雨季更加柔和了。

        除了外貌神态语言描写的分析之外,我问学生:你认为卖杨梅的吆喝是用规范普通话说的还是方言?

        学生都认为是方言。

        “请你用方言说一说这句话,读出苗族姑娘的感觉。”在好几个班上过这篇课文,这句话总像一滴水进了油锅,让班级沸腾起来。不止女生,男生也捏着嗓子斜着眉毛学着,这时候的他们,极力想象着卖杨梅的场景,在他们的脑中,自己一定是戴着小花帽,穿着绣有满帮花的鞋的小姑娘,他们走进了文本情境中。

        当几个同学(不拘男女)试过之后,请大家齐读这一段描写,但是吆喝的那一让女孩子来,后面一句评价的话请男生来读。

        女生读的一般都会尽量娇且自然,而男生温柔而深情。课堂上孩子们各个动情的笑了。

        此时他们也走进了作者心中,再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喜爱。

        ……

        教《社戏》,文中孩子们归航偷豆后,双喜忽而大声说到:都回来了,我原是打了包票的……

        这里是语言描写,因为是上文情节的突然转折,孩子们读完没有读太透彻,分析双喜的人物性格时差一点火候。孩子们正各自思考时,我对着门外喊非常有权威班主任的名号:“马老师,有什么事吗?”孩子们一个个坐直了身体,接着反应过来明白我的小把戏,在孩子们的笑声中我追问:我刚刚就是忽而说话,忽而是因为你们没有关注外面,所以觉得突然。看看课文,咱们想想双喜为什么忽而说话?其他人在做什么?

        孩子们很容易理解了双喜的周到,聪明,精干,提前等着老远报平安的善解人意。这时孩子借助生活经验也走进了课文情境。

        语文是实践性课程,让孩子借助朗读走入情境,借助生活经验丰富情境,通过与文字的贴合,感受文字的温度与生命,提高阅读实践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积累‖让学生走近课文情感,让课文走进学生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