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136天,7.7自行束脩以上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136天

原文阅读:

7.7 子曰:“自行束脩(xiū)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讲解:

孔子说:凡是带着一束以上的肉干作见面礼的人,我没有不教他的。

启发思考:

        “脩”(xiū),是缩的意思,干燥而缩,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条肉脯。孔子说,送上十条肉干作为拜师礼就可以来学习了。大多数时候,这其实就是学费了。那个年代,送一束肉干作为见面礼,不算太贵重。谁愿意准备这点儿学费来求学,孔子都不拒绝。

        交学费就能上学,对现代人而言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当时却是石破天惊之举。孔子是第一个把“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的人,他是中国第一位老师。在孔子之前,只有国家才能办教育,接受教育的只能是贵族,文化基本上是被贵族所垄断的。

        春秋之前,周朝的文化人都是为君主和贵族服务的。到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原有的社会制度解体了,许多贵族和文化人纷纷流落到社会上,对他们个人而言,可能是一种失落,对于社会而言,有了“自由流动资源”。 越来越多和孔子一样到民间讲学的文化人,包括老子、墨子等文化巨人。他们身份独立了,心灵也解放了,可以自由地传播思想了。

        孔子的教育主张是有教无类。东汉马融注:“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对孔子来说,不分贵贱、贫富、贤愚、地区、种族等,任何人都可成为教育对象。孔子办民间教育,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极少是贵族,大部分是平民,且成分复杂,时人有“夫子之门何其杂也”之称。教育对象扩大了,现了文化下移和文化繁荣的时代趋势,培养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人,这才出现了百家争鸣,这才产生了中华文明突破式的发展。

        当然,孔子私人办学,没有官方的教育拨款,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学生交费也还是有必要的。有钱的学生自然还是会多做点儿贡献的,像子贡这样的学生善于经商,资产雄厚的,大家周游列国的时候,甚至整个团队都靠他养活。

        不过,孔子要求“束脩”看中的更多的是看重礼仪的完备和背后的态度,也就是说,看求学者是不是按照礼节来拜见老师。付费学习表示是真心想学,不愿花钱不是真感情,不愿交学费不是真想学。时至今日,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得到的海量知识信息,但是否肯为学习付费也依然是衡量学习态度的一个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136天,7.7自行束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