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性欲望和缺席的父亲 | 《青春变形记》


写在前面


或许,每一个经历青春期的孩子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片中的主角,13岁的李美玲是一个生活在多伦多的普通女孩,偶然间,她发现自己继承了家族的神秘血统,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会变成一只巨大的红熊猫,故事就在她的青春期中,友谊的困惑,自我的迷茫,尤其是在家庭,和母亲的矛盾中展开。



红熊猫是什么


在影片中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是,当美玲情绪激动的时候,她就会变成一只巨大的带有破坏力的红熊猫,红熊猫的出现不仅让她成为学校中瞩目的焦点,最重要的是,让她有了向原先那个父母眼中的"好好孩子"分割,做自己的勇气。


其实从片中红熊猫出现的时机包括周围的反应不难猜出,它代表的是每个女性都会在生命的某个阶段出现的生理现象:女性的月经初潮。


这种生理的变化直接体现在情绪的改变上,美玲不再像以往一样抑制自己对于异性的渴望,她开始违抗父母的命令。


她不再压抑自己,而红熊猫则是自己欲望的具现化的体现。


而随之而来的,则是躁动的,不安的,要求独立的自我意识的蓬发。


她坦言,自己一辈子都活在父母的期望中。



这是一个女性在走出女孩身份但是还无法坦然接受自己女人身份之间逐渐膨胀的自我意识,她在试图弄清楚自己是谁的问题。


而影片中一个很敢于突破传统的性别规训的设定在于:它提到了一个世代传承的净化仪式,每一个新怡的女性子嗣都会在一个月圆之夜用仪式封印自己内心的红熊猫。


这其实可以看作是一种性别阉割,女性舍弃了自己的欲望和天性,被一点一点塑造成完美的妻子的形象,而这种家庭格局就被这么千百年来被遗传了下去。


在仪式中,设定了一面镜子般的出口,在镜子的一侧,是别人眼中的美怡,即现实生活中的美怡,当她将手穿过镜子时,红熊猫的镜像就出现了,这就喻示着双方是互为一体的。


在镜子的另一边是内心真实的自己,她在仪式的最后一刻突然醒悟,红熊猫不是自己的敌人,而是自己的一部分,没有红熊猫的自己是不完整的。


于是,她打断仪式的进行,第一次向父母表达了自己的真实的欲望/诉求。




2.父母的期待


可能这部电影中最让人感到共鸣的是其中的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和纠纷。


片中的母亲可以说完全符合东亚的家庭结构中的角色。


在看到美玲的幻想图册时,母亲的第一反应不是接受这是孩子的自然心理,而是将所有的过错都怪罪到了那个从未谋面的男孩身上,在之后的派对上,她也丝毫没有考虑到美玲的感受,将所有的一切都怪罪到她朋友的教唆,甚至逼她在朋友和母亲之间二选一。


但她背后的心理动机都是一致的:我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完美的,Ta会贯彻父母的一切意志,如果Ta变坏了,那一定是周边的人出了问题。


有没有觉得很熟悉,父母其实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看待,而是一种自我的价值延伸,而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孩子呢,其实都在潜意识中讨好父母, 只有完成父母的指标,自己才是有价值的。


很多人,就这么一生都在渴望父母的承认。


为什么现在的孩么动辄就抑郁症,自杀,一方面,自然有社会的压力,但另一方面,我要直接指出:父母在其中充当了一个绝对不可忽视的帮凶角色,在这样的家庭格局下,一个不符合父母期望下的孩子是没有价值的,是一个残缺品,这对人格的成长是毁灭性的。



老实说,我一直很奇怪,一个孩子成绩的好坏关父母什么事。


孩子考试好的时候,父母真的是在为孩子感到高兴吗,孩子考试失利的时候,父母的愤怒又来自于何处?


但如果把孩子当作自我的延伸,就一切都说得通了,他们其实是把孩子当作了衡量自我价值的手段。


可以无限趋近于这个公式:孩子成绩好=父母教育有方=自我价值的投射。


父母的手中就牵着这么一根绳子,牢牢地绑在孩子的身上,而这根绳子,叫爱。


一位豆瓣网友的点评或许最恰当:只有东亚人能共情这部电影,因为我们都需要为自己辜负了母亲的期待而道歉。




3.一部半女性视角电影


虽然整场电影都是在以女性的视角展开,而且的确将某种很深层的家庭结构展露无遗,但是有一点,还是会被很多人忽视掉:男性的失语。


正是这一点的缺失,所以我只能说它是半女性视角的电影。


在上野千鹤子的著作《厌女》中就明确提出:女儿无法喜欢不能爱上母亲的自己,因为母亲和女儿互为分身,对于女儿厌女症总是包括母亲在内的自我厌恶。


但将厌女症植入母亲大脑的是他的丈夫,母亲为父亲的厌女症的代理人,女儿通过父权制的代理人母亲学到父亲的厌女症。


而影片可能是想突出这种东亚式的家庭结构,主要就聚焦在了两个女性之间的斗争,于是矛盾来自于女性之间,激发于女性之间,终结于女性之间,男性则游离之外,在家庭中消失了,但这种消失不是退场,而是一种旁观。


在影片中,父亲这个角色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有点说不上来是吧,即是在出场的时候,也只是在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做菜,看报,他好像在女儿的成长中充当着一个支持者的角色,像是个好人,又好像对推动剧情的发展没有什么贡献。


我来告诉你这种感觉是什么:是缺席,他好像对女儿充满了关爱,但其实根本没有参与进女儿的成长中去,而我们的社会对于父亲这个角色的期待就是这样。



因为父亲是生活在A面中的,A面是男人的世界,是家庭之外的男性主导的地方,而B面才是家庭的,男性没有被要求,也没有任何的期许,仅仅是偶尔的教导和了解子女的情况就已经完成了自己在家庭中的使命,而与此相对的,是母亲不管在子女身上倾注多少心血,也仍旧可能被当作"失职"的母亲。


写在最后


或许对我来说,这部片子还是太理想主义了,有太多的孩子没有看到过那只红熊猫,就在仪式中让它永远的封存在了内心的深处,偶尔听到一声咆哮,也恍惚间盖过在吸尘器的底噪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青春期,性欲望和缺席的父亲 | 《青春变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