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折耳猫
《绿皮书》是一部很现实却又充满温情的电影,将白人对黑人的歧视描绘地淋漓尽致,时时刻刻又充斥着一种可以拉近彼此距离的力量。
豆瓣评分8.9,改编自一段真实故事,不仅演绎了文化差异,更诉说着不同肤色人们的遭遇。
01肤色歧视
白人托尼为了得到一份收入,担任了黑人音乐家唐的司机,负责接送唐出席南方各地的巡演。
影片中多次体现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住宿要住在黑人旅馆,司机不愿意给黑人拎行李,在夜晚出行也受到限制……
这要追溯到60年代,那时的美国,黑人、白人的权利是分开享受,种族较多、文化多元,歧视的问题存在已久。
从1619年,第一批非洲黑人被运到新大陆开始,黑人便作为奴隶长期在美国备受歧视与奴役。
在这样的环境下,黑人受到更多的心灵伤害,唐也是如此。
正是出于这种不平等的对待,唐主动要求去南方巡演,希望改变这种差异和歧视。
02无声反抗
一个不被理解的钢琴家,人们只是喜欢灯光下在台上演奏的他,当灯光一关闭,他走下舞台,大家还是用歧视的眼光看待他。
究竟一个人可以忍受孤独到什么地步?
竟然每晚都要独自饮用一瓶顺风伏特加,望着浩瀚无垠的夜空,而自己只是最渺小的那颗。
即使唐的内心苦闷,但是他却没有把对自己遭遇的不满表现出对外的攻击性,依然坚守自己的底线,为了改变人们的看法,他不懈努力,却饱受屈辱。
除此之外,唐也帮助托尼纠正一些错误的行为,比如把没付钱的石头还回去,随手扔的垃圾捡起来……
虽然白人歧视唐,可是唐却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心,以牙还牙,做出违反规则,伤人利益的事。
依旧文明行事,理性与冷静是他大部分时候的主导。
“光靠天赋是不够的,改变大众的想法需要勇气。”
03认识自我
最后一场演出时,唐实在受不了酒店经理安排的狭小化妆间和拒绝在餐厅用餐的待遇,拒绝了演出,和托尼来到一家酒吧,酒吧热闹极了,他勇敢地弹起了钢琴。
也许一直以来,他只是希望被认可与接纳,但一直屡屡受挫,而在酒吧时,他的琴技被同胞认可,那些真实的欢呼和掌声,直抵内心。
唐一直对自己不自信,但是从那过后,他就做真实的自己了,因为那一次的演奏,让他与期待中的自己达成了和解。
那一刻,他就是一位钢琴家,无关舞台,无关肤色,他只是他。
终于在圣诞节的晚上,他们回到了家,托尼一家在家庭聚餐,温暖和谐,唐也加入了大聚餐。
托尼的妻子感谢唐,不仅是因为他提供了一份工作,更是因为唐教会了托尼如何写信,如何去表达心中真实的爱。
文化差异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才能逐渐淡忘,但是通过个体的行为,却可以让大家更容易地接受个人,比如唐。
04任重道远
全文中既有两个群体共同属性的对比,比如说托尼代表的白人所表现的是不太友好的那一面——用粗鲁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失庄重。
但是他可以和大家正常交往,没有歧视。
而舞台上的唐虽然十分正派,举止大方,有教养,可是人们却是那样不屑地对待他,仿佛他不该来到这个世界。
二者对比强烈,也更加引发人们对于肤色歧视的讨论。
唐说:
富人出钱让我为白人演奏,下台之后我就是不受欢迎的黑鬼,就因为我不够黑,不够白,也不够男人,那么我是谁?
让人们觉得这种歧视更加的不公平,甚至有一些可怜和无奈。
也有同一群体中不同个体属性的对比——车出故障时,停在某一块土地旁,稍作整顿。
田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做农活的黑人,正在震惊地看着唐,因为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一个白人竟然在为黑人服务。
而唐此时自在地坐在车里,静静等待,但他实际上也有一些窘迫,因为他也觉得和这些人的对比太强烈。
但是这也暗示着,会越来越好的,因为唐做到了。
导演设置此景的目的在于,证明通过个人努力还是能有一些改变的,至少给了正在努力的那些人希望。
也许终其一生,唐也无法改变所有白人的看法,但是他却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去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就像托尼说的:
不要问你可以为你的国家做什么,问问你自己可以为自己做什么。
唐成功地改变了托尼一家对自己的看法,接纳了自己。
《无声告白》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成为真实的自己。
不再执念于那些不相关的人怎么看待自己,而是去追寻自己想要的,可能这就是生活的真谛。
每个人都需要有这样一次与自我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