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这两种力量在内心的角逐,你能容易激发动机不拖延
原创 剽悍一只猫内容组 剽悍晨读 昨天
主播:Bobo
大家早上好,欢迎打开剽悍晨读,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今天是2020年7月10日,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动机心理学》。
这本书是由美国知名心理学家罗曼·格尔佩林所写。作者把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总结成书,对心理动机做了严谨的分析,告诉读者如何才能停止拖延、戒除癖好、克服懒惰、消除不良行为,帮助读者理解思维运作方式,稳步实现人生目标。
这次我们重点分享书中关于拖延的三个认知,分别是:被动拖延、错误焦点和力量角逐。
①
『被动拖延』
讲一个小明的案例。他的案例中有大多数人的影子。
大四的小明马上就要毕业了,可是他的毕业论文却迟迟没有动笔。
他也曾好几次下决心开始写,想争取早点写完,但是又总是逃避这件事。
离论文审核还有10天的时候,他着急了,开始疯狂地拼凑字数。在这十天里,他不吃不喝、不眠不休,争分夺秒地写作。
按理说只要规划好时间,他可以很轻松地完成论文,根本不需要这样让自己一点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10天后,小明勉强完成了论文。交了论文后,他感觉非常轻松,并且告诉自己以后一定不要再拖延了。这种经历太难过了。
但是,之后,小明还是一次又一次重复这个过程。他依然会拖延上几天、几周,直到期限在即,不得不开始。
可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我们会习惯拖延,到最后却又把自己逼得很紧?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有事要做,却还要在一些无意义又琐碎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呢?为什么我们明知道拖延到最后一秒,一边要承担着压力和焦虑,一边要突击完成任务,却还是无法提前开始工作呢?
②
『错误焦点』
原因就在于错误的焦点。
大脑喜欢短平快和清晰简单。其中短平快指的是:短视、不要有风险和捷径。
比如,小明想完成毕业论文,那么大脑只会让他盯着“论文完成”这个结果,而不会让他看到“完成论文”这个过程。
也就是说,人们要的是结果,而不是行动。比如小红坚持锻炼的目的是瘦身,如果有更轻松的瘦身方式供她选择,她也会放弃锻炼。比如有的人就会选择抽脂。
这就是错误焦点带来的问题,当你眼中只有结果的时候,是很难看到过程并且做好承担过程的压力的。这样,放弃成了多数人的选择。
“好难呐”“太辛苦了”“我觉得自己吃不消了”在艰难坚持的过程面前,不少人都放弃了。
这种周而复始的放弃,表明很多人并不明白自己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能够简单区分自己的关注点:不要总是看结果,多研究一下过程,会让我们更投入地做事。
而始终处于混沌状态的人,只能看到结果,不能意识到过程需要的人力、物力、时间,多半会放弃。
③
『力量角逐』
在做事的过程中,你一定要意识到:有两种力量一直在角逐。
比如,小明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总是想打游戏。他先允许自己打五分钟,之后就打了一下午;小红在锻炼的过程中,她总经不住追剧的诱惑。于是,她扔下自己的运动服,窝在沙发里开始刷剧;小凯在坚持早起的过程中,他总是经不住熬夜看直播的诱惑,于是又回到了晚睡晚起的恶性循环。
所以,未来实现目标的快乐预期,和当下的各种快乐体验比起来,前者简直不值一提。
这就是两种快乐的博弈。
你是想早点完成任务,以获得达成目标的快乐;还是禁不住诱惑,投入到自己喜欢的各种爱好中的快乐,都在于你。
如果你选了前者,那么你就是稳扎稳打的成长者,会很快跑通一些你的认知误区;如果你选了后者,最后帮你解决问题的就只有焦虑,比如,论文截止日临近的焦虑、穿裙子不好看的焦虑和没有成长的焦虑。
也就是说,你内在的力量角逐,决定了你的焦虑层级。如果你一边拖延、一边感觉非常焦虑,就一定是你被当下的速食快乐蒙蔽了双眼,无法意识到未来的高层级快乐在等你。
总结一下,拖延是一种现象,隐藏在它背后的是我们对短期快乐和长期快乐的选择。在倡导延迟满足的当下,你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延迟满足。这篇内容应该能够帮你解答。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给你带来启发,记得给我们点赞鼓励哟。
参考书目:《动机心理学》[美] 罗曼·格尔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