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机如何度过?
这是我一直在关注和焦虑的话题。
似乎有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其实这个问题,当代很多人都经历过,国内国外的都有成功的案例。
古代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案例。
当有人用上面的案例告诉我的时候,本能的都会脱口而出'他有特殊的条件比我好“
表面看也是对的:他的学历比我好、他有个好的亲戚、他是单身负担少、他只是被埋没了的天才、他是北京本地人。
越是这样想,就觉得这些案例不可用,没有普世价值。
还是要去寻找一个普世的可以解决所有中年人危机的案例,公之于众。
我可能犯了一个错误。
我们只有从一个个的个案中才能找到解决更多人的办法,而且还不能说这个办法是普世的。抽象的概念,可以是普世的,但是要运用到现实中,就没有普世的具体办法,只能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人,若将一个问题孤立的看待,就会陷入绝望。
如果将问题绝对化,就会产生无法解决的无力感。
再者,将问题泛化,那么这份无力感就会笼罩我的全身。
中年危机,是一个严肃的课题,但是也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既不能过分的自卑失落,也不能过分乐观。要谨慎一些,务实一些。
对于务实的办法,我还无法整理出来,不过我看到了一个故事,对我倒是很有帮助。
曾巩,一个宋朝读书人,四十岁考中进士,当上国家公务员,开始了县长之路。
他一十八岁前每天工作的时间,不亚于现在的997工作制。
而且,他还要奉养祖母,照顾继母,操心一个哥哥,四个弟弟和九个妹妹的衣食住行。不仅要让他们吃饱,还要让他们读书,长大了还要想着娶妻和嫁人的事情。
更不用说周边邻里的迎来送往,婚丧嫁娶等事情。
而他的工作就是从江西,走遍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地方,北边到过黄河,南边到过广东,东边到过海边,西边到过四川。
沿途遇到过豺狼虎豹,也遇到过海浪鱼虾。
面对这些危险,他不会停止舟车前行的方向,因为还有一大家子人的吃喝要靠他。
所以,他就养成了记账、做计划、设定目标等工作习惯。
他有一间茅草屋,里面简陋不保温。冬冷夏热,蚊虫叮咬。
可是,他却在里面藏书学习。
学什么呢?农林牧副渔、孔孟大学中庸、兵家理财和行政。
看似杂乱,他却心中有杆秤。
学,圣人的祛疑解惑;做,健康适用的好人。
他用“金不换”命名茅草屋。
当时很多乡里乡亲的人都不理解他。
三十五岁考试再次落榜,但是并没有打击他。
因为他是目标导向的,这个目标是他对自己的期许,也是他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
目标为导向,而不是让生活里杂乱的琐事烦心,也不让落榜后的嘲笑打击自己和家人。以目标为导向,他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也就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
断舍离哪些欲望和情绪,只保留下那份醇厚的心态和志向。
他的老师曾为他鸣不平:有天纵之才,却为何埋没于瓦砾之间?
而他却平心静气的安慰他的老师:细细想来,我自己也还有些不足。我不会失落,也不会愤世嫉俗。祖上做过官,我家就少了很多徭役,而且还有房住,还有饭吃和衣服穿,家人身体健康,邻里和睦。我比那些承担徭役的农民、被征发去打仗的士兵、比家里穷的揭不开锅的人家要好很多了。我很知足。只要您还记得我,我的志向还在我的心中,我就不会放弃我的努力。家人的喜乐安康胜过琐碎的生活与读书求功名的欲望,对我的影响。
三十九岁他考中进士,这并不值得炫耀。但是他最大的成就却是:同期考试,他的三个弟弟都考中进士,在后来的六年中,相继有弟弟、侄子、妹夫等六人均考中进士。这才是他最大的荣耀。
也正印证了他的那句话“家人的喜乐安康胜过读书求取功名的意义和价值”
写到此处,我对他有了不同的认识。同样是三十九岁的人,我虽没有他的天赋,但是更没有他要负担一大家子人的生计压力。他三十二岁结婚,有过两个女儿,都因为家里贫苦而无药可救。此时他的痛苦,比在茅屋里读书,被人嘲笑落榜更加的难受。他是唐宋八大家的曾巩,名留青史。但是,若能重新来过,换回父母的健康长寿,换回女儿的性命,让一大家子人幸福的生活,我想他可以舍弃更多的功名富贵。
以目标为导向,不把问题绝对化,不把失败泛化,在自己的心里树立志向,这就是曾巩的成功之处。虽然用成功两个字真有些玷污了他的功绩。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是对他最好的注解,也是我在面对中年危机时应该有的心态和行为。
也是我对船长课程理解的一个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