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反思的习惯吗?

你知道思维习惯能给自己造成多大损失吗?你有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哪些思维漏洞?你有反思的习惯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否的话,今天的文章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诺基亚前任CEO约玛·奥利拉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布同意微软收购时,最后说了一句话:

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我想起一了一个词:视而不见。

这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自我评价时尤为明显,我们习惯性忽略自己存在的问题、缺陷、毛病。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把自己面临困境的原因归咎于客观环境,因此,我们经常听到,见到有很多人在抱怨这世界不公平。比如,今天面试一人,抱怨到自己在原来公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认为自己的付出比别人多得到的却多别人少。

我很清楚知道一点,即使他再换一家公司也会受到同样的“不公平待遇”,他没有从自身找原因——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是啊,他认为自己没做错什么,甚至感觉比其他同事还要努力,却不知为什么,没有得到自己认为应该得到的。如果他试问一下自己,自己的缺点,自己做的比同事有哪些不足,需要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吧。

看来,视而不见的心理状态不只大人物会犯,普通人也难避免呢。

这种状态另外一个危害是,看不到自己问题的同时,我们又习惯性看不到别人的好处——对他人的好也视而不见。

看不见别人的好,至少对个人成长有3种危害:

无法从他人身上学到经验。即便他是你认为的“坏人”,也一定有你可以学的优点,不是吗?

不知道与他人差距,容易陷入抱怨当中。常见的句式是——都是同一天进的公司,为什么给他涨工资,老子不干了。(好像工作是为公司干的,不是为自己);

看不到自己的短板,所有结果归因于客观环境。常见的句式是:要是我有一个有钱爸爸,一定不会现在这个样子。这就是命啊!

对一个想要挣扎着成长的人来说,这种心理状态要不得。最起码应该清醒、清楚、深刻的记住一点:

直面缺点才是真正的勇士

类似浓浓的鸡汤,你可能也喝过不少,可能也意识到这个简单的毛病好像不怎么好改。有这个想法恰恰是你得了“视而不见”这个毛病最好的例证。

视而不见不只见不得自己的问题,看不到别人的好,更可怕的是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希望或方法。这也是很多人陷入绝望,放弃挣扎着成长的一个原因。方法就是在自己身上,却看不到,多么可怕的一个事实。

因此我们的心态最起码应该是这样——知道自己存在各种问题,改起来也不容易,但为了成长和幸福,咱们也应该想办法改掉它,你说是吧!

改掉它也不难,每天简单的做一件事:

反思

第一步:记录下每天的所思所想——那么自己反对的、支持的、理解与不理解、想当然的观点。

如果觉得麻烦,那就简单一样,记录下反常识或者感觉有趣的观点。先从这个最简单的开始,因为一开始可能,对想当然的观点毫无意识。这种情形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一个简单的评价标准,看看他朋友圈就知道,只转发自己认同的观点。对与自己相左的观点,直接不看、不转发。

第二步:列举出支持或反对的理由,数据、例证严谨、可信。

比如有篇文章的标题《成就独立思考的下一代,从老师开始》,想一下,支持或反对的理由,对就是想一下,看到类似标题时,不要立即打开,花一二秒钟想一下。

第二步:过一段时间,对反思进行反思。即反思的反思。

这当你持续这样做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这世界比以前更清晰,更包容,更精彩。

这是一个没有反思习惯的人无法体会到世界。其它的好,你慢慢体会,至少有一点你能得到——看到自己的成长。

看到自己的成长,是因为你清楚看到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

你一定无数次听说过这些道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书山有路勤为径;

吃一堑,长一智。

可是在学习的道路上,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后,扪心自问——自己努力过啊,为什么没有收获。山还是那个山,为什么自己没有登到山顶呢?

看到身边飞速成长的伙伴,禁不住问人家——你学习的秘诀是什么?一定有什么捷径吧,快点告诉我。你可能获得的答案和上面的道理一个样。于是,你可能得到结论是人家就是聪明,就是比自己能学、会学、有天赋。

得到这样结论后,便心安理得的放弃学习,放弃成长了。

你有没有想过,那么道理到底对不对?对,应该怎么用,别人是怎么用的。如果不对,应该用哪些道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看未必。

从自然界看,有时也有颗粒无收的情况。从这个角度看,学习时间与收获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如果错误的认为,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未免也太过天真。我想应该在这句加上一个后置条件——量变引起质变。达不到一定量的积累,所有的付出都可能随时归零——因为在还没有引起质变的时,你早早就放弃了。

再来看书山有路勤为径,这个山我以前理解,是一座挺拔直上的山峰,只要以勤为伴,就能一点点向上走,慢慢到达顶峰。

现在看来,这个“山”指是的山脉,到达山脉最顶峰前,要越过无数的小山峰,从谷底到谷峰,整个的路径看起来像波浪一样起伏。如果这样看学习的路径,当感觉已经到了谷底,要相信这儿离最高峰越来越近,而不是认为已经坠入深渊,终生无法逃脱。

吃一堑,长一智,可为什么老是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呢?

结合上面两句话,我们看有时候吃的堑,并没有长智。没有长智是因为没有及时反思、错误理解一些道理。

不理解学习路径,在本应该继续的时候,选择了放弃。不理解,收获与付出之间的关系,在马上可能收获时,选择了放弃。自然就得到不成功的经验,于是开始认为别人一定有捷径,陷入找捷径的大坑里,一生无法自拔。

说到这里,我们看到,学习这事积累很重要,清醒知道学习路径,判断当下所处的位置,才能保持前进的希望,避免因为无望而放弃。

举个我曾经一起错误理解——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的例子。

曾坚定认为只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就能更好认清这世界。勤学善思只是开始,后面还应该加上一句“明辨笃行”。这个例子证明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断章取义、懒得思考、害已一生。

勤学是根本,还需要正确的思考,准确的说是正确独立思考。

这复杂的世界存在无数思维陷阱,一不小心可能就会陷入进去,从这个角度看,独立思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大处看。国家、权威、媒体有意无意的再塑造一个人的认知,这个几乎无法避免。从小学就开始的政治教育,就能看到这个力量无处不在,你不得不认同,在这样的环境里如果你不认同,就会被这个社会独立起来,无法生存。当然并不是这种力量不好,它只是为了达成某种目标而已。

往小处看。这是一个网络时代,同频的人更容易形成一个圈子,看似网络可以无限链接,实质上只能链接到自己相同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从这个角度看,想要获得更多有趣的观点,视角只关注自己的圈子、自己喜欢也是一个局限。

这个时代的好处是,只要愿意多观察、多思考。就会发现同一现象可以有多种不同说法,甚至有些说法截然相反。碰到这种情况,有人会去思考他们结论是否符合逻辑,推论是否有漏洞,他是怎么得来这个结论的。

另外有一些人会选择一个感觉比较省时、省力的做法——相信自己认可的权威。为什么会这样,有些人总是在遇到截然相反结论就感到困惑或者焦虑,甚至厌烦。不停问自己“为什么”会这个样,从不去思考为什么背后的逻辑。陷入困境中无法挣脱。这样的人恐怕会在“为什么”的困境中挣扎一辈子。

权威一定正确吗?

我相信你也不认为权威一定正确,你的做法可能会从相信这个权威变成相信另外一个权威,这也是盲目听信权威的错误做法。我们应该亲自去验证知识的来源是不是可靠的,有些人认为这个可能很难。其实过程并不那么复杂,验证一下信息来源,推导一下结论形成过程,这个我们普通人也能做到啊!

正确思考确实不容易,但也并不是没有办法——

首先,避免偷梁换柱。这个鸡汤常用的套路。举个例子:一个孩子在趴在书桌上睡着了。有人会说:你看,这孩子真懒,看书都能睡着。另一个说法是:这孩子真勤奋,睡觉时还捧着手。先不讨论那个结论正确,先问一下勤奋和在书桌上睡觉有直接联系吗?未必吧。类似似是而非的结论很有迷惑性。

第二,避免诉诸无知。诉诸无知的论证是指人们断定一件事物是正确的,只是因为它未被证明是错误的;或断定一件事物是错的,只因为它未被证明是正确。比如,不知道电脑前放仙人掌能不能抗辐射,但有人说能,同事也放了,反正无效也没有关系,自己也摆电脑前一盆仙人掌。

最后,分清权威和正确之间的关系。事情正确与否与是不是权威没有直接关系,权威只是增加了可信度。

最后的最后,思维陷阱无处不在,如果你有记录习惯的话,看看过去那样因为没有正确思考陷入过的困境,就知道正确的思考多么的重要,自己是多少的幸运能走出那个陷阱,看到陷阱里人头攒动,不免生出一声感叹——我靠,那里面人真多。

最后的话:思考道理背后的道理是一件极好玩的思维游戏。不只能让你收获新知,还能让你多一些,对这世界,对自己的包容和理解。


这是【全过程工程咨询——时间管理部分第146篇文章。】

注:(时间管理)观点来源于 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

10大模块:项目管理、企业管理、时间管理、自我管理、表达沟通、谈古论今、逻辑思维、心理学、营销、认知升级,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迭代:

1、构建系统思考能力,正确做出判断和决策。

2、构建有效的表达、沟通系统,打磨世事练达、左右逢源的人脉资源。

3、打磨一套自我迭代升级的认知系统。

以全过程工程咨询为专业基础,力求打磨出个人持续成长方法论。

全过程工程咨询主要学习书目: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有反思的习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