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

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句话其实也是有歧义的,有人说是:“天地不仁爱,把万物当成刍狗,圣人不仁爱,把百姓当作刍狗”,这有点低级啊!

天会选择吗?不会吧,它一直都是遵道而运行,无为而治,老子怎么会说天有区别对待的欲望呢,后面那句就不用说了,就是法天道而定人伦,更不可能是说圣人不仁的啦!

这两句其实就是说,圣人和天一样,应该没有自我生出的是非分别之心的对待天地万事万物,只依靠天道规律来行事!这也是为什么道家不接受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等等区别性行为概念的原因,尤其是“礼”这个东西,想用形式化的方式来改变人的精神层次,那只会造成虚假和虚荣,最终还得是用道理了规劝世人,除此之外皆为悖逆目标实质的行为!

其实从现代社会的现象就能看出来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礼节的意义是什么,只记得做形式化的表达,看似文明的社会却是道貌岸然的肮脏!比如结婚中的各种礼节,丧葬中的各种行为,要是被孔子看到现代人对“礼”的践行情况,估计夫子都得抹脖子,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后人混账至此,估计他都得找老子认错去,毕竟他没有考虑到世人的智慧与他有难以跨越的差别,况且周礼也是懂道理以后的表现,而非用形式去扶正肮脏的世态,他们的过程是不同的!

我们看看后面举的例子就知道了,“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这例子就说的很透彻,把天地运行的道理比喻成橐龠,虽然看似空空如也,但是它不会屈从于什么,动起来就会源源不断,也可以把这个例子看做是无为而治的标准例子,看似什么都没有,可是却能成于肉眼看不到的无形之中,这就是道的特点!

所以圣人做人做事都是顺天应人,让人感觉不到他们的目标就促成了结果!

最后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也是一样的道理,杂念多了,离道就远了,映射到我们生活中就是这句话了!

既然说到这里,那么我们不妨说一下这个“数”字在这里应该是个什么意思。当然,我先说说我的想法,权当抛砖引玉。我觉得这个“数”是道的用,是对于人类社会来说的道理,不知道各位可曾细致的思虑过这个简单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我们说话都是有目的性的,而且语言就是一个工具,多么智慧的人也说不出整体的道,所以话说多了就会有漏洞被提出,道理就会在人面前显得穷尽了,也就是说不明白了,因此才会让人守中而行无为之事!

真要有仁爱之心,说得多不如做点事情,成败皆无人怨恨,就如道一样始于无形,成于无形,亦如橐龠一样,让人看不出你是如何成就结果的,只要时刻做出顺应天道的有利结果就是圣人了!

看看这样是不是前后统一,也合于老子的整体思想了,我想这其中应该没有我胡乱解释的字词,我只是捋捋其中的逻辑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