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iness or Success?参加《筑梦常春藤》讲座有感

2018年的11月24日,山姆前往天山第一小学小蚂蚁剧场,参加了由亦语儿童阅读馆主办的,《筑梦常春藤》主题讲座。本以为会经历一场“鸡血”的洗礼,没想到,讲座却是以家庭教育的心得开始的。

作为7个孩子和6个孩子的父亲,再看看两位演讲嘉宾的履历,称他们为美国育儿专家并不为过。

V. James Strickler

詹姆斯·斯特里克勒博士,出生在一个并不注重高等教育的家庭。他是家中第一个大学生,也是第一个乘坐飞机的家庭成员,甚至在高中毕业后辍学整整6年。20岁才开始攻读本科学位的他,精通美国政治与宪法,并于2006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而他的7个孩子中,年长的两位,分别在自己16岁的时候就跳级高中毕业,进入自己心仪的大学继续深造。而第三个儿子现在刚刚15岁,也已经进入高三就读,是他们所在城市的明星学生。

David Dayton

相反大卫·戴顿博士则出生于书香门第,有11个兄弟姐妹的他,现在是75个人的大家庭中的一员。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四代人中都有人毕业于同一所大学。学习中国历史的大卫,常年在中国工作,并结实了自己的江西妻子。共同抚育了5个儿子的他们,觉得自己应该有一个女儿,因此领养了一位中国女孩。


殊途同归

看似人生轨迹与家庭背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却在演讲的开始,提出了一个完全相同的问题。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什么?

Happiness or Success?

现场不少家长回答,我们都想要。专家们给出的建议,是先快乐,才能成功。

首先,家长必须认清,养育教育子女,是自己无法回避的责任,没有任何人可以代劳。既然是一种责任,自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完成的工作。詹姆斯博士在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家中有4个孩子。作为一名全职的学生,他同时需要完成一份全职的工作来养家糊口。但他每天回家以后,依然付出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分担家务,直到孩子们都上床休息以后,他才能开始完成自己的作业。在那段时间里,詹姆斯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为了不错过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的陪伴,他选择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

其次,良好的关系与人生体验帮助孩子成长。两位教授不约而同地提到,倾听孩子,与孩子平等对话的重要性。只有让孩子对父母敞开心扉,才能够真正理解孩子的需求,并且帮助孩子了解父母的期望,然后找到共同努力的契合点。允许孩子犯错,尤其是在他们还小的时候“故意”让他们接受一些无伤大雅的教训,同样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孩子不肯好好吃饭,就让他们饿一顿,既不会影响他们健康成长也能教会他们自觉进餐;不懂事的孩子穿着内衣在雪地里玩耍,不妨让他们冻得生一次病比纠正他们十次都管用;一心参军不愿意上大学的儿子,从军营归来之后主动求学,因为发现战友不够聪明……同时他们也分享了许多旅行中的照片,游乐场、博物馆、名胜古迹、观看日全食……一次次不同的人生经历与体验,也是孩子成长与学习最好的平台。

再次,阅读的习惯。中国人的年人均阅读量之低,已经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戴顿博士用图片向我们展示了自己家中的书柜,两位演讲者也反复强调自己与孩子间做得最多的互动,就是一起读书。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不仅能提高识字量进而提升语文水平,也是帮助孩子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的最佳途径。

最后,爱的力量。爱,是支撑家庭最重要的能量。我们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资源,创造最优渥的环境。但是爱,不仅仅是物质,更加是奉献,奉献我们的时间去陪伴孩子;克服我们自己的惰性,为孩子做出榜样;牺牲我们自己的部分喜好,协助孩子做出最适合的决定。


异曲同工

山姆非常好奇在一个不重视学习的家庭中,我们的詹姆斯博士为什么在辍学6年之后,幡然醒悟决心重新回到求学的道路?博士的回答,让我惊喜地发现,中西方教育理念中也有不谋而合的地方。博士回答说:“因为工作太辛苦了。”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基础,自然只能从事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同时因为参与了社会服务活动,也让我们的詹姆斯博士意识到继续学习能给一个人带来的提升有多大。而戴顿博士从小被自己父亲强迫在农场里工作的故事,也再一次佐证了让孩子吃点“苦头”, 不失为一种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教育。戴顿家的男孩年满8岁以后,每年暑假都要到爸爸的农场里帮忙。早晨5点起床之后,一直辛勤工作到晚上7点,累得不想吃饭只想睡觉,然而第二天5点工作依旧。兄弟们每个人都hate这种生活,开明的父亲只有一个要求,如果你找到一份工作,就不必来农场帮忙了。和辛苦的工作比起来,回家做作业简直就是天堂。同时山姆也发现,这两位博士,恰恰不是我们常识中的美国式家长,对孩子实行“民主”、“自由”,他们对很多事情也会说不,甚至为孩子制定了更多的规则。钢琴是家族的传统,无论喜欢与否都要学习;至少要学一样乐器,参与一项体育运动;学一种本领或技能不能是一时兴起,至少要坚持一年;接受失败却不接受放弃……与其说两位博士为我们带来了西方先进的育儿理念,不如说让我们看见,中国的传统教育观点在美国发扬光大。


Equality & Justice

入学指南

整个讲座直到下午的后半部分,才“真正”进入了群众们最关心的主题,如何申请常春藤学习。当然如果你觉得这是手把手教你如何填写申请表,你可能又要大跌眼镜了。两位演讲者丝毫没有回避美国高校在录取过程中,对亚洲学生的偏见,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价值取向的不同。所有申报常春藤学校的学生,无疑都是拥有漂亮成绩单的高材生。那么学校会如何选择呢?他们会选择“有意思”的人。说直白点,和现在综艺节目中大肆流行的“讲故事”环节一般无二。要么你在科学技术上有所特长,要么你在体育项目中出类拔萃,或者你在艺术方面别具一格,再或者,你也可以卖惨。关于卖惨,我们也是认真的,因为挑选学生的教员与学者中,不乏社会公正的卫道士。他们的天平,与生俱来地向Underdogs and Overcome倾斜。拼得了优异的成绩,还要努力成为有趣的灵魂。除了直接挑战Top30的本科录取之外,先到低一等级的大学学习本科课程,磨砺自己在以上各个方面的能力,然后再申请常春藤学校的研究生学位,也不失为一种曲线救国的好方法。我们的詹姆斯博士就是最好的例子,现在人们只会谈论他是斯坦福的博士,而不会有人提起他曾经是杨百翰的本科生。

然而比入学更严峻的,是录取之后对美国教育体系的不适应。与国内以结果(考试分数)为导向的考核体系相反,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在美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占到了更高的比重。而中国学生长久以来对老师权威的尊重,也与美国教授鼓励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在讨论中获得正确答案的理念背道而驰。如果学生本身的英文水平没有达到足够的交流能力,很容易形成,老师觉得学生上课不积极,学生有想法却不能顺畅表达的恶性循环。如果你已经下定决心要让自己的孩子去美国深造,以上这些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干货,有的你要忙一阵子了。


何去何从

诚然,这是一场热情洋溢的鸡汤秀,但是自认为已经对鸡汤已经免疫的山姆,依然觉得获益良多。我们都在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但是每当收效甚微的时候,也不免迷茫困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两位博士的分享,不仅加强了山姆的信心,也让山姆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把孩子送进一所好的大学,不应该成为父母育儿的终极目标。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发现学习的乐趣,掌握学习的方法,我们的孩子最终一定能拥有幸福而且成功的人生。

知易行难,更难的是,这也许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詹姆斯的父母没有告诉他学习的重要性,是艰辛的生活教会了他,但大部分没有家庭指引的孩子,更可能就此沉沦。“放下你正在刷微信的手机,翻开书和孩子一起阅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坚持10年,你的孩子自然就热爱学习了。”这是戴顿博士的原话。

鸡娃不如鸡自己,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的下限。

你可能感兴趣的:(Happiness or Success?参加《筑梦常春藤》讲座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