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第十二①-2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回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接下来问,请问其目。老师能不能说的再具体一点。说说它的条目、要点、纲领。想再问的详细一点,如何克己复礼呢?孔夫子给出了修正自己具体的方法。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我们再看看生活当中,这些也正是我们要修正的方向。非礼勿视,不合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乎礼的事情,不看。非礼勿听,不合乎礼的不听。非礼勿言,不合乎礼的话,不讲。非礼勿动,不合乎礼的行为,不动,不产生行为。非礼勿视,举个例子,比如我们不懂得克己,有的时候会想要窥探他人的隐私。既然是别人的隐私,就不该被我们看的。这个时候我们要是懂得克己,非礼勿视,不去窥探他人的隐私。

在生活当中同样的道理,比如说我们的朋友、家人、员工、客户,当你觉察到对方有东西是不想让我们看到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懂得克己了。非礼勿视,不该我们看到的,别人不想被我们看到的,我们不去看,这就合乎于礼。非礼勿听,如果有人讲悖礼的事情,我连听都不听。比如说在一个企业中,有的人讲他人的坏话,我觉得这个事情是不应该这么讲的,即使有人来跟我说的时候,我表现出来的都是不听,对方自然也就不说。

在生活当中,我们经常讲一句话,不是是非人,不惹是非事。有的人就会说,我不想听这些是是非非,可是为什么这些是非都会传到我的耳朵里呢。因为我们本事是非之人。如果我们能做到非礼勿听,不合乎礼的事情,与我无关的事情我不听,你会发现对方自然就不和我们讲。所以我们要懂得克己,不该我们听的话,悖礼的话,议论他人的话,批判他人的话,我们连听都不听,这时候就是在克己。

非礼勿听,如果我们对一个人本来是没有什么看法的,可是如果我们这个时候听另外一个人对他的评价,当我们听的多了以后,潜意识当中就会对这个人形成了评判。说本来我跟一个人的关系还不错,就是因为听了另外一个朋友不停地在说他的坏话和不好,当时我们觉得可能没有什么,可是突然有一天发生一件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瞬间就会觉得这个朋友不好了。

我们再举个生活当中的例子更好理解。比如夫妻之间,说我们自己的母亲,也就是我们媳妇的婆婆。如果我们这位母亲经常当我们的面,讲儿媳的不好。说这个儿媳花钱大手大脚,说这个人她怎么总是化妆,总是买昂贵的衣服,总是经常出门不管家务。我们觉得听一次没什么,两次没什么,三次没什么,实则这个时候我们潜意识当中已经留下了这个印象。当有一天我们自己发现,媳妇可能买的东西贵了,可能今天本该在家做家务,而我回来她没在家。这时候我们的情绪会瞬间爆发,曾经母亲所说过的所有的话,都会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我们就会开始判定一个人。

这就是《论语》当中讲的浸润,当我们长期听到一个人,和听到一种言论的时候,其实我们的潜意识当中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当有一个事情呈现出来的时候,就会让我们这些概念瞬间喷薄而出,形成了对他的认知和判定。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非礼勿听。不合乎礼的,不该听的,有害他人的东西,我们少听为要,不听为好。如果我们不去听,就不会受他的浸润和影响。

这时候我们就要思考了,既然非礼勿听,那我们该听什么?听合乎于礼的,合乎于仁的,合乎于道的。当我们长期听圣贤的文化,听正确的道理,我们就会形成新的认知,新的价值观。我们浸润在圣贤的文化当中,浸润在道德仁义当中,我们的思维就会变成这个样子。比如说,我们一直在学习圣贤文化,一直在学习修身之道,我们觉得好像似乎没记住什么,我也没学明白什么。但是遇事情的时候,就想到了所学过的《论语》当中的思维,这个就是浸润而得到的力量。所以我们选择听什么,我们就会默默地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讲什么样的话,就会成什么样的人。

非礼勿言,不合乎礼的话,不合乎道的话,不合乎德的话,不合乎于仁的话,我是不讲的。伤害他人的话,恶言恶语我是不讲的。同样也是在克己。非礼勿言,我们在换位思考。如果我们讲的话都是不合乎礼的,都是评判他人的话,就会给他人造成影响。本来这个人可能他是纯净的,没有那么多的烦恼和痛苦,对他人没有那么多的评判和批判。但是我们不停的讲他人的坏话,这个时候我们不光是在影响自己,也是在残害他人。

所以子不语,怪、力、乱、神。一些不好的事情,怪力乱神的事情孔夫子是不讲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关于命的东西,关于仁的东西,关于利的东西孔夫子是很少讲的。为什么很少讲?因为有的人听去以后,就会产生一些不好的想法。他并不是积极向上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讲正能量的话,讲赞美他人的话,讲鼓励他人的话。通过我们的语言可以让他人的人生变得更好。但反之,我们要讲违礼,悖礼的话,就会让他人无形当中产生很多痛苦。我们要守好自己的心,我们要守好自己的口,我们要懂得克己复礼就是仁的一种体现方式。

非礼勿动。如果我们前三个都在不停地克己,行为自然就不会产生。非礼勿视,我们想要窥探他人的隐私,这个时候就会产生行动,产生行为。说我们怎么窥探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打探到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呢?如果我们非礼勿视,自然就会就不会产生行为。非礼勿听,如果我们听到违背礼,违背道德的事情,我们连听都不听,自然就没有了下一步的行为。如果我们听了,就会想要去传播。我们为什么听呢?因为我们喜欢听,我们想要窥探,我们想要知道。一旦我们知道了,就会产生接下来的行为,所以我们连听都不听,下一步的行为自然就不会产生。

非礼勿言。如果不合乎礼的事情,伤害他人的话,我连讲都不讲,我从思维和认知上就已经在改变了。这样的话我是说不出口的,当我们说出口的时候就是行为,就是行动,已经产生了,所以它是一个次第。我们每天眼睛会看到很多东西,耳朵会听到很多声音很多话语,口会讲出来很多言语,说出很多话。所以当我们管住自己的眼睛,管住自己的耳朵,管住自己的口,我们的行为自然就是合乎礼的。因为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事情,产生了什么样的想法,就会产生行动、行为。我们听到了什么样的话,就会产生行动和行为。

举个例子,别人说的话我不爱听,这个时候听了,听了以后自然就会产生行为。比如说,我生气了,动怒了。有了生气和动怒这种情绪,我们进而就会产生下一步的行为。比如我们要找个机会报复他,我要找个机会和领导告状,或者我直接就怼回去。这个时候我们行为都会产生,所以我们管住自己的眼睛,管住自己的耳朵,管住自己的口,我们接下来自然也就管住了自己的行为。


如何才能管住自己的眼睛,管住自己的耳朵,管住自己的口呢?我们要改变认知。当我们的认知知道这些是不合乎礼的,不合乎于仁的,我们的认知变。我们就不想窥探别人的隐私,我们不想去看不该自己都看的东西,不看他人不想给我们看的东西。如果我们认知改变了,内心有仁外在有礼,不该听的话我们不听,不该讲的话我们不讲,不该做的事情我们不做,自然也就没有越礼的行为。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回这时候说:我虽然迟钝,并不那么聪明。我一定会照着您说的话去做。我们重点来看请,为何用个请字呢?尊重老师,尊重老师所讲的道,尊师重道。我们再来思考这句话。颜回说,我虽然迟钝,并不那么聪明,但是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会把老师的这段话请出来。我们体会一下这种恭敬之心,这种诚意和这种态度。我问老师什么叫做仁?老师说克己复礼为仁。


请问其目,老师可以说说要领吗?可以具体再讲讲吗?孔夫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个时候颜回听懂了,觉得老师说的真好,是修正自己让自己合乎礼,内心有仁的正确方法。所以在遇事情的时候,请出老师所讲的话,这是金玉良言,可以让它时刻指点我们自己的言行,修正我们自己的行为。


颜回是以修身为己任的,他很注重克己。所以孔夫子针对颜回给他讲了克己的道理。这是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因为每个人处在不同的阶段,他自己有着不同的特长和喜好。针对修身的人,我们就告诉他如何克己,让自己合乎于礼,合乎于仁,我们从一个人的认知上去改变,从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讲出来的话和我们行为上处处克己,让自己合乎于礼。当合乎于礼,内心自然就是有仁的,这就是颜回所要问的,如何为仁之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