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真实


 回望二零二零年,已过半载。内心对生活的期盼已然在众多值得被载入史册的事件中冲散,如同不断加水的冰咖啡,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苦涩。疫情来临后,人们被关在自己的四方天地之中,往日的城市已然失去生机,互联网的一波波热潮逐渐成为人们转战的聚集地。大家纷纷拿起手机,打开另一个没有身份牌的世界,大家带着“匿名”的面具肆意交流,谈娱乐八卦,聊时事热点,猜开学日期,讲人情世故……无数的虚假与真实交叉其中,难辨真相。

   《后浪》视频的火爆源于五四青年节的应景,由何冰的一段激情四射的演讲仿佛紧扣时代的主题,激起众多大学生乃至青年的强烈热捧。下滑哔哩哔哩动画视频下面的评论区也是一顿好评与热潮。热潮退去后,不同的声音开始接连涌入,直至呈现两极分化的场景:不同年龄人群对此的看法完全不同。60后对90后的呐喊或许只是一时的激动感受,事后想来,何冰的演讲也许只关照到小部分人,而忽略了太多生活中应该得到更多鼓励的年轻人,这就是一种不真实。

并非所有人的生活都如抖音快手上的大V流量主的肆意潇洒,也同样有为一顿饭而忧愁焦虑的年轻人、在工地打工只为带姑父出去旅游一次的普通人。网络上的光鲜亮丽背后,同样存在着数不尽的饥寒交迫,人情冷暖。不是所有人都有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含着金钥匙出生,生活背后的苦涩很难轻易被看到,“要想人前显贵,必得人后受罪。人啊,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其中有一个细节被人怀疑,她描述人死后的殡仪馆里,堆积如山的手机无人认领,许多尸体等待处理。作为方方最具冲击力的话语,其真实性却被无数网友质疑,可她却很难拿出一张确凿的证据去证明自己所叙皆为真实。大家和方方争的那是什么左右?不过是真假罢了。听说英文版德文版的出版销售已经在路上了,我们也应该可以看到。

前些时间读了毕飞宇写的《生活边缘》,这看似跌宕起伏,经历不可思议的沉痛人生,经他的文字读起来又无比的真实,写出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们,触及不可把控人生现状的极端崩溃,同身边人的极度怀疑导致悲剧的必然发生。小说的人生经历真实吗?不清楚,但反映出的年轻人面对生活边缘的无奈与极端苦楚的内心世界却是无比真实的。


面对5G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达,网络社交的高质量化和高标准性会呈现质的飞跃,那时候青年所追求的消费主义是否还能站得住脚呢?我们要看到的是“后浪”们创造了什么东西,而不是购买了什么东西、过着怎么样的生活。精致的利己主义包裹的仅仅是美好的皮囊、令人艳羡的经历、区别于他人的个性与独立意识的崛起,而真正内在的敢于担当、勤于奉献、有危难冲在前的先行模范意识。简而言之,真正敢为人先的良好人格才是当代青年应该追寻的目标。


封闭在家的日子阻断了我们的脚步,却阻挡不了我们思考的边界。在思考真实的过程中,看到一些优秀如国际刑法学罗翔老师的视频,越发觉得优秀的人性光辉是没有办法被抖机灵的小视频所掩盖的。那些真正抓人眼球的,不会是大道理与空话,画大饼与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脚踏实地的积累与不断努力,是一次次深夜修图剪辑的成果,是一次次的学习与不断反思,是孜孜不倦脚踏实地的学习与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何为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