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学习组件化之前,我们应该要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组件化?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在很早的时候,我们做一个项目就是用的单一分层模式,如下图分包:
可以看到随着业务的发展,分包将会越来越大,项目逐渐失去层次感,越来越难维护。
(2)包名的限制力太强,导致稍微不注意,就会导致高度耦合
(3)当有多人在开发的时候,容易出现冲突。
从上面几种情况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于是,组件化就来了。
组件化要遵守的核心:不相互依赖,但是可以相互交互,可以任意组合,高度解耦,自由拆卸,自由组装,重复利用,分层次管理。如下图所示架构:
用户访问流程就有:用户先访问我们的app壳,然后app壳去访问我们的(首页,推荐,聊天,我的等模块)在这里注意:这里是一定不要进行横向依赖,比如首页去依赖推荐,这是严格拒绝的。那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我们可以让首页去访问我们的公共基础库,注意在这里各个模块依赖的公共基础库都是同一个,也就是说首页去访问我们的公共基础库,然后公共基础库通过调用它里面的技术去访问推荐,来达到通信的目的。
应用场景
当我们接到一个项目进行开发时候,我们有测试环境(迭代功能)和正式环境(项目上线)。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模块:
并且接到测试老大的通知,我测试的时候可以进行分批测试,也就是说模块一,模块二,模块三都可以分别测试,那么也就是说这三个都是可以独立运行的(不依附app壳)。这就是组件化环境。并且等上线的时候,整个项目可以打包成一个apk(集成环境),也就是说app壳能独立运行,其他的模块必须依附app壳才能运行。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就是说可以动态的去部署呢?
在这里我们的Gradle就出来了。(用Gradle来控制测试环境和正式环境的部署)
其实我们整个Android项目是交给Gradle去构建的。
1.Gradle的根在哪里? settings.gradle
2.项目的Gradle:builds.gradle(project:MyApplication)
3.app的Gradle: build.gradle(Moudle:app)
首先先找到根gradle这是第一步,然后再找到项目的gradle。最后再找到app的gradle
我们可以进行打印测试一下:
三段代码如上所示:打印如下结果:
从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确实是按照上述顺序输出。
现在假如我们模块一,模块二,模块三,都有不同的app gradle.如下图所示,我建立了三个模块。
我们发现各个模块有相同的代码比如:modelfirst举例:
我们抽取出来做一个公共的gradle:(创建一个新的Gradle,我们命名为common.gradle)我们用Groovy语法进行编写:我们写一个扩展快:
我们要在各个模块中引入该公共Gradle,还差一个条件就是将该Gradle引入到project的Gradle中,这样我们各个模块的Gradle都能访问到该common.gradle.如下所示:
然后在app.gradle中将该引入的部分写进去进行更改:如下所示:
我们发现还有一个applicationId,也把它抽取出来,放入common.gradle中,进而发现dependencies下也需要抽取进common.gradle中。通过以上抽取现在来看我们的app.gradle和抽取之后的common.gradle.
其他模块和app.gradle一样直接引入就好了。
那我们怎么控制测试环境和正式环境的部署呢,我们添加一个变量:
isRelease. 如果为false为测试环境反之正式环境。并将测试服务器和正式环境服务器地址写入common.gradle中。 并且我们在打包签名时可以动态部署,我们就要修改我们的app.gradle了,让它达到这种效果,一种是当打包debug签名时,用的是测试环境下的服务器地址,当打包release签名时,用的是正式环境下的地址。
等我们编译完成之后,将会出现一个BuildConfig类,可以帮助我们区别是测试环境下还是在正式环境下。
现在我们可以根据isRelease 判断是否在测试环境下还是在正式环境下。我们是否让组件能不能独立运行,去满足我们测试老大先前踢的要求。
那好,现在我们进入判断吧:
更改各个模块的值:
我们知道要想能独立运行必须满足两个点:
1. applyplugin:'com.android.application'
2. applicationId appID.modelfirst
所以我们以model first.gradle为例进行测试,其他模块相同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是可以相互独立运行的,当我们更改isRelease为true,会发现都不可一独立运行,只能依附app壳运行。
到此,那我们的模块是不能横向进行依赖的,也许我们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通信。
比如我想模块一的activity跳到模块二的activity.
1.用Eventbus的方式,(写者一直很排斥用eventBus,因为维护成本太高了,在写者的项目中都移除了eventBus)。
2.广播方式(不好管理)。
3.使用隐式意图,但是AndroidManifest.xml里面配置xml写的太多了。
4.使用类加载的方式。(容易写错包名)
5.使用全局map的方式。(注册的对象太多)
在这里,我用第四个进行举例子。
包名写对就能正常跳转了,当然还可以用第三方,比如阿里的ARoute(封装在公共基础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