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先是我的儿子,然后才是自己” 没有边界感的爱到底有多可怕

最近接连发生了几起令人心碎的悲剧。

全因父母和孩子之间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苏州一个 25 岁的女孩在微博留下遗书自杀。因为父母逼她相亲,砸了她的游戏机。

山东一个女大学生在宿舍里自杀了。因为她想考研究生,她爸却坚持让她考选调生。

在她近3000字的遗书里,提到了36次“爸爸”和13次“害怕”。

最后她说:

“他也许是爱我的。

  但他的爱太令我窒息,

  他的爱是不经过我同意的。”

这些悲剧提醒了一个我们可能忽略的事实:

那些父母以为的爱,其实不是爱,是伤害。


强加给孩子的爱,是爱or害?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过一场关于子女对父母印象的采访,对其中有一位采访者印象颇深。

他的爸妈都是大学老师,他说他的人生就是一本标准教案。

博士、老师、编制。

爸爸是体育系教授,所以他要会打篮球。

他想学吉他,爸爸说学吉他是不搞正事。

直到有一天他才意识到:

我像是父母的工具人,我没有了自己。

于是在一次争执里,他对爸爸说:

我想活的像我自己。

爸爸回答:

你先是我的儿子,然后才是自己。

父母和孩子,是人生第一段,也是唯一一段无法选择的亲密关系。

它往往充满着无力,好像看命,又好像靠运气。

之前在《幻乐之城》里看到伊能静说起过她和她儿子哈利吵架的情景。

哈利想学剪辑,可她想让哈利学编剧。

伊能静正准备继续劝说儿子,哈利的反驳却让她愣住了。

“你用你知道的事情来告诉我,

  你怎么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

  我的未来你又没有去过!”

父母的爱,是需要退出的,也是需要划定边界的。

每个人都只有一段人生,没有人有资格在过完了自己的人生之后,再来过另一人的人生。

哪怕是父母。


让孩子感到被爱的

是父母能理解自己的同理心


《小欢喜》里的刘静,是我认为对孩子最具同理心的母亲角色。

曾有人说:孩子对妈妈所有的幻想,都在她身上。

她性格温柔,说起话来慢条斯理、落落大方。

身为一个家长,她习惯于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学校的往届毕业生,考进清华的一个男孩,因为被父母逼着学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患上重度抑郁,最后跳楼自杀。

别的家长都说着不痛不痒的话:这孩子也太脆弱了、太傻、父母怎么办云云。

只有她恳切地说:

"正常人谁不怕死啊,

如果连死都不怕,

那一定是活得太痛苦了。"

可并不是所有的母亲都和刘静一样。

剧里与刘静角色相反的一个母亲是英子的妈妈,宋倩。

宋倩可以说是许多家庭中「打着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非爱性掠夺」的典型人物。

打着「为你好」的旗号,360度无死角的控制着孩子,以为孩子会心生感激,却从来没想过,孩子已经处于崩溃边缘。

宋倩自从跟丈夫离婚之后,女儿英子就是她的一切。

不仅对女儿成绩要求严格,生活上更是让英子没有自由。 

扼杀英子的天文梦,毁掉她拼的乐高、逼迫她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后,总会抱着她说:

妈妈都是为了你好,你是妈妈的一切。

就在英子几乎快被专制的母亲逼疯,患上了抑郁症的时候,遇到了天文馆馆长、也是同学季杨杨的母亲刘静。

在刘静阿姨这里,英子得到了许久没得到过的被理解和温暖。

英子问刘静:

阿姨,你是不是也觉得我都要高考了,还来天文馆,很不懂事。

刘静温柔地说:

我觉得你有思想,有勇气,阿姨要是有你这一半就好了。

刘静的鼓励给了英子很大的信心,成绩下滑的英子向她吐露了自己对成绩的担忧。

要是下次追不上来呢?

那就不追。谁规定的,你次次都得名列前茅呢。

学校、我妈,都在规定我。

等你到了我这个年龄,你就会知道,那规定太多了,你不可能每一样都完成的。

她安慰英子:

很多事情,这宇宙啊,它教不了你,但是,时间可以

她和英子一起分享网红食品脏脏包、咸奶盖的奶茶。不会说不健康、不好吃。

而是说:

谢谢你带给阿姨这么多新奇的东西,哪天阿姨带你尝尝青海的那种咸奶茶。

她不止一次告诉英子:

你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阿姨一直相信你,你是个很优秀的孩子。

不去轻易否定一个孩子的想法,而是和她一起分享生活中的美好、参与她生活中的开心和烦恼,不厌其烦地陪伴着她。

她没有把英子当作一个小孩,而是一个好朋友、一个独立的人格来尊重。

如果每一个家长都能做到刘静这样,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不健康的亲子关系和自卑抑郁的孩子了。


认同孩子的梦想

并帮助孩子实现梦想


曾看过一个泰国短片,让我记了很久。

小女孩珠珠陪妈妈一起在菜市场卖菜。

她们的摊位生意惨淡,因为赚不到钱,母女两人的生活甚是清贫。

看到隔壁卖豆芽的摊位生意很好,珠珠便提议:

“我们可以种豆芽来卖吗?”

她的妈妈不仅没忽略她的话,反而坚定地对女儿说:

“我们试试!”

不过因为缺乏经验,她们失败了一次又一次。

但妈妈从没有气馁过,始终笑着对女儿说:

“没关系啦,我们再试试!”

后来母女俩如愿种出了豆芽。

妈妈最后问:

“要不要去尝试种植别的东西?”

短片里的妈妈说的“我们试试”就像一粒火种,点燃了女儿心里的梦想火把,使得这个贫穷家庭的女孩成为了一位博士生。


允许孩子拥有梦想

是让孩子觉得非常幸福的一件事


在我看来,梦想是非常纯粹、美好的东西。

一个孩子如果有梦想,他会付出精力完成他的梦想,也会对自己的未来有更主动地额规划,对生活也会有极大的热情。

孩子的想象是无限的,他们对于一件事的执着,在得到了支持与鼓励的时候,往往会变得更加有动力。

而前文提到的伊能静,从她的身上不难看到大多数中国父母的缩影。

大多数父母大概都是这样规划孩子未来:

我经历得多,知道当xx不好,没有出路,孩子你千万别干这行;

你看别人家做那个就挺好的,多稳定,你也去做吧。


这样的惯性思维,禁锢了太多人,也让太多的孩子失去了追逐梦想的快乐。

正如三毛所言:

“大多数中国父母都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把自己所不能完成的理想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父母们总是相信自己的人生经验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可以用在孩子的教育上。尤其觉得孩子必须无条件听从父母的命令,压力便由是产生了。”

梦想不被认可,磨灭掉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快乐,更是孩子对未来的憧憬与渴望。

每个孩子都有过属于自己的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梦想会有变化。

但有的梦想却根深蒂固,从几岁时开始萌芽,到成年也不曾消退。

可最终,能有几个人在成年后,做着与自己的梦想相关的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先是我的儿子,然后才是自己” 没有边界感的爱到底有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