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山顶洞人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解析:
“道”是实相无相的,正因为它无相,所以可以说它大,也可以说它小。任何一个东西只要它有相,就不可能说它大,因为只要说出它的“大”,肯定就可以找出一个比它更大的东西,于是他马上就小了。连老百姓都知道,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大过“天”的。所以,从禅的智慧来说,大就是小。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意思是:天下人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这一句理解并不难,难的是真正从中切入进去,因为要是真正能进去,也就悟道了。
试想,法界有多大,“道”就有多大,而这么“大”一个东西,竟然能够进入任何细微的地方,实在不可思议。然而,我们的麻烦正是在这“思议”上。《心灯录》上说:“思议乃古今之人一大梦场。由朝而暮,由生而死,无日无时不在思议之中,无时无日不在大梦之中。只要将此思议一歇便是菩提”。也就是只要一离相,我们马上就可以“捉住”“道”,所以说“离一切相即诸佛”,成佛就这么简单。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个“我”即是“道”,也是老子,这不足为奇,关键的是,这个“我”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真我”,哪怕是个弱智,哪怕是个十恶不赦的人都是同等的“我”,要是明了这个“我”,还说啥呢,想多吃块猪头肉就吃吧,反正有“我”呢,怕啥!
“我”实在不得了啊,第一大法宝就是“慈”,我们可别以为这又是思想品德课,哄孩子的,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法宝呀。我们只要提到法,就马上联想到秘密、神奇、威力无比,我说如果有这样的法,那一定是害人害己的邪法,而真正的法就是这么朴实。从表象上说,慈包含着柔和、爱惜的意思,它是我们本真的善的体现。从根本上说,真正的“慈”就是“平等”:众生平等,是法平等,而真正的平等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否则,如果只对某一方慈,势必就会对另一方不慈,那也就算不上真正的慈了。只要这个真正的“慈”一旦发光,也就是我们的本性一旦发光,业障将灰飞烟灭。
大家不是都想消业吗?这么好的法宝干嘛不用?再从相上说,就我接触的修行人中,根基越好的人越慈悲善良,不管他外在的表现怎么样,里面的东西是非常善的,而且这种善不是学出来、装出来的,是本来固有的。反过来,某些人不管他装得多慈善,起心动念全是邪的。
“俭”是“我”的第二大法宝,内涵有二层,一是节俭、吝惜;二是收敛、克制。它要求我们不仅要节约人力物力财力,还要聚敛精神,积蓄能量,等待时机。我们很多修行人都说不知道如何修,要是每时每刻都能这么去做,那不是最好的修行吗?当然,这只是浅层的解释。“俭”之所以成为法宝,是因为它也是我们自性里面本有的。我们的自性不染一物,给它上面加任何一点东西都是累赘,都是堕落,实在是“俭”到了极致,所以六祖说:“本来无一物”。
所以,只要我们返本还原,欲望、妄想就会自动唰唰的掉落,根本不用我们有意去除。欲望是修行人最麻烦的事,很多人为此伤透脑筋。据我的经验,尤其是走顿悟法门的,没有必要除欲望,随它去,到一定的时候,欲望会自动消失,因为“俭”发光了。
“我”的第三个法宝是“不敢为天下先”:一是不争,谦让;二是退守、居下。按理说难度系数为零,人人可以做到。但问题是,我们都是背道而驰的俗人,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做不到,连佛陀都感叹说我们刚强难化,没办法,慢慢来,修行不就是为了由刚强变为柔和么。当然,这么说只是为了方便初学者。从根本上说,“不敢为天下先”也是我们自性这个系统自带的文件。我们的自性遍满法界,如如不动,哪里还有先后之别?只有当我们堕落为六道众生的时候,才会争先恐后的轮回不止。
所以,总结一下,“慈”就是“平等”;“俭”就是“本来无一物”;“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如如不动”。就这么简单。
“慈故能勇”,从相上说,慈就是仁者无敌。一个真正慈悲善待一切众生的人,自然会展现大丈夫气势。打个比喻,就像神话里的观音菩萨,是不是很慈悲,是不是能量无比?从根本上说,当一切平等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无所顾忌,可以任意放肆?这就好像全天下没有一个管我的,我能不“勇”吗?
“俭故能广”,从相上说,如果我们真正能够节俭、惜福,事业就会越来越兴旺,家庭就会越来越和谐,关于这一点,农村的老人们都会认可,可遗憾的是我们做得越来越差。从根本上说,当我们的欲望、妄想越来越少的时候,我们的天空将会越来越宽广,自由度将会无限地伸展,直到“本来无一物”的境界。这时候,十法界都是你的,这还不“广”吗?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从相上说,如果我们少冲动,不争夺,不逞强,做事就反而能够游刃有余,同时受到他人的尊重。从根本上说,如如不动的就是佛、就是“道”,他们是不生不灭的,当然就“能成器长”了。
再说,“慈”“俭”“不敢为天下先”都是我们的本性,而本性是“无为”的。“勇”“广”“成器长”则是本性的妙用,而本性的妙用是“无不为”的。所以,“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综合起来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所以说,解《道德经》如果不能守在“道”上,老是在相上解释来解释去,说得再好都是废话。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上面几句明白了,这一句就好懂了。“舍慈”“舍俭”“舍后”的意思就是我们把根本丢了,也就是把“无为”丢了,只剩下“无不为”了!看看现实社会,大家为什么这么多纠结,这么多烦恼,这么多苦痛,不都是我们自己“无不为”干出来的吗!我们给自己修了一条死路啊!当然,这个“死”不是说毙命了,而是说我们像顽石一样不开悟,只能在六道里打滚,虽然活着,却跟其他动物没什么太大的差别。
最后,老子回过头来强调这个“慈”。“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简单的说是我们人格魅力越来越大,影响力越来越大,也就是正能量增加了很多倍,自然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了。但是,细想一下还有疑问,为什么到了“慈”的境界还要“战”,还要“守”呢?因为到了这个境界“战”也是“慈”,“守”也是“慈”。比如修行人的护法,按理说应该处处向着他才对,但如果他乱来,打他最狠的也是他的护法。所以,我们就别用世俗心去揣摩了。最后为什么单提一个“慈”呢?难道另两个没那么重要?不是的。要知道,“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不是三个东西,而是一个东西,因为他们都是我们的自性所显,有了一个就有了三个。只要回到自性家园,“本自具足”啊!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译文为:天要援助谁,就用柔慈来保护他。我们要照这么解释下去,解释得再好也没用,而且估计也没人会相信,因为对照世间的事物就会越想越不对。这里说“天”,仅仅是不得已的表述方式,我文章里也说过“老天爷”。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有个“天”要救谁不救谁,而且还拿着法器去保卫。如果一定要说有“天”,那“天”就是我们自己。所以,这句话的真实义是:若想自救,唯有慈!也就是唯有回到“道”中。如果还不懂,也赶紧别想了,歇即菩提,歇即“慈”,“慈”早已保护着我们了,如果还要思来想去,那又离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