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57年,北宋嘉佑二年,四川眉山人苏轼中了进士。
那一年,他24岁。
他参与的这场科考,是整个中国科举史上”阵容最豪华”的一场,除了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有同样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曾巩,后来做到宰相的曾布,“程朱理学”的开创者程颢、程颐兄弟。“关学”创立者张载,王安石变法受益者吕惠卿和章惇等等。
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以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为了避嫌,把他列为第二。揭榜之后,欧阳老师修震惊不已,并抑制不住欣赏之情:“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从此只要得到苏轼的新作,都从早赞到晚,还自叹不如地说:三十年后,没有人再知道欧阳修了!以欧阳修当时的地位,被他这么往死里夸,苏轼迅速的火了!开始在官场展露头角。
第一个留下浓墨重彩的地方是杭州,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因为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苏轼被外调(贬谪)杭州,担任通判(副市长兼中央特派员)。
在那留下了著名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至今都是写西湖最好传播面最广的诗。
此时,王安石新法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推动。百姓生计被剥夺,伦为犯人,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作为地方官的苏轼要维护当地治安,有很多审问案件的工作,很多被捕的人都是违犯王安石新法的良民,无非交不起国家的罚款而以,可他无权更改法律。
对新政的不满,对囚犯的同情,只能在诗文里抒发一二了。也因此得罪了很多新党的小人,小人们站在暗处窥伺着,年轻的诗人还没查觉到危险在逐步逼近。
终于湖州太守任期时发表的那篇湖州谢上表时出事了,按照朝廷的规矩,官员每到一个地方上任,都要给皇帝写一篇《谢上表》,过往大家都是感恩皇帝的信任和栽培,再聊聊工作计划走个过场就好了;
偏偏他要夹带私货,"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自己年老,不能和朝廷里新提拔的年轻人(新党)比,知道自己老了不会生事,就在小城市当当小官儿,帮皇帝照管一下小老百姓。
听到新党耳朵里难免刺耳,新党的何正臣、李定以苏轼对皇帝不敬、对新法不满的理由往死里告,更从他过去的文章里找到不少讽刺新法的句子,证明苏轼反对新法。
那会儿是新法推动的困难期,除了新党,满朝文武都强烈反对,于是苏轼的才华和名气,成了警告群臣不许乱来的“鸡”,对他人生影响极大的“乌台诗案”开始了。
他整整被关押了103天,侮辱,整夜问训,非人的折磨连隔壁的犯人都看不下去,还好有手足情深的子由,愿意辞职换取哥哥平安,有贤德的老太后帮着说情,甚至昔日的政敌王安石都帮着说好话,苏轼总算平安出狱,被贬到了黄州,成为没有收入,没有自由的犯官。
可以想象初到黄州,心态的不平,官场的困境,生活的艰辛(把有限的钱吊在房梁上,按数花钱),都可以成为萎靡困顿的理由。但是他很快走出来了,当不了官,还可以做农夫,通过太守的关系,他在城东找了一块地,命名东坡,从此就跟普通农民一样,认认真真黄土地里刨食,并写出了著名的赤壁怀古和中秋词,大气磅礴,豪而不迈,达观放下,因着黄州,他从笔触辛辣才华横溢的才子苏轼蜕变成名垂千古的伟大文学家苏东坡。
此时的京城,王安石已经倒台,旧党复起,原先被贬谪的大臣纷纷回京,其中也包括苏东坡。
当司马光提出新法皆废的政治方向时,他曾经那么旗帜发明的反对新党。此刻又跳出来反对,新法产非一无是处,对老百姓生计有帮助的政策,应当斟酌保留,于是他又被排除在旧党群体外。
还好对他很认可的太后,力排众议,安排他回京,一路晋升到三品大员(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离宰相之位一步之遥。然而在京的日子分外煎熬,他才华突出被众人所嫉妒,又不依附朋党,举步维艰。
再三申请外调,太后再三挽留,最后他还是去了杭州,那个给他留下美好回忆的城市,帮助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儿;修建水库、清理西湖、建苏堤、赈济灾民、建医院等等,这一阵子的日子还是惬意的。
当一直坚定不移护着他的的高太后去世,哲宗上位,新党的章惇、吕惠卿等人复起,更严重的政治迫害在等待他。
先是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接着是谪居惠州,苏东坡是宋朝历史第一个被贬到惠州的官员。
那个时候的惠州湿热瘴毒、偏僻荒凉。根本不适合居住,他倒无所谓,真的做到把苦难的日子过成诗;写出日啖荔枝300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写出予尝夜起登合江楼,或与客游丰湖,入栖禅寺,叩罗浮道院,登逍遥堂,逮晓乃归。
翻译成白文是荔枝好好吃,每天吃上300颗荔枝,我愿意永远做岭南人,和朋友一起游湖,去了寺院,还去了道观,天快亮了才回,玩的太爽了......
这些形容他在岭南美好生活的诗文传回京师,章惇们又坐不住了,直接把他贬到了海南岛,于是他又成了宋朝历史上第一个被贬到海南岛的官员。
这个时候苏东坡已经六十多岁了,以为自己再没有回去的机会,把家人都安顿在惠州,只带了小儿子苏过陪同照顾。
公元1097年七月,苏东坡到了海南岛。生活之艰苦,远远超过黄州、惠州。语言不通,当时的海南岛全是少数民族,物资极度匮乏,用他的话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他和苏过在用桄榔叶自己动手搭茅屋,自命为“桄榔庵”。在庵中“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顺便培养了海南省第一个进士。
到了徽宗朝,1011年徽宗太后摄政,召他回朝,可惜这次回朝途中,长途劳累再加上身体不适,他逝世在常州。10年后,辽国北上,掳走宋徽宗等一众皇室,宋朝进入了颠沛流离的灭亡之路。
苏东坡是中国文人比较奇特的一位,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也只有一个苏东坡,不得不承认,有些人生来就是打了高光的大神,凡夫俗子可望而不可及,他一生儒释道思想融会贯通,在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宋朝,诗、词、书、画、哲学、思想都是当时的巅峰;
为官时,不求身居高位,为民请愿,尽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不风流花心,善待每一位妻子,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深情诗句。
热爱生活,即使远在海南岛,也能发现身边的美好。海南岛的海鲜很好,他很爱吃生蚝,在写给苏过的信上,苏东坡叮嘱他不要让士大夫知道自己吃蚝的事儿,担心他们为品鲜蚝美味争着要求贬到海南,跟他抢吃的;真真做到吾心安处既是故乡。
磊落旷达,早年和王安石政见不同遭贬谪,王安石下野同时面对丧子之痛,苏东坡回京之际特意绕道去看他;两个文豪,把酒言欢,诗词唱和,王安石赞苏东坡,不知道几百年才能出此人物!
亲手把苏东坡贬到惠州海南的章惇,临了也遭贬斥,他儿子章援怕苏东坡会回报他父亲的迫害,特意写了一封长信试探苏东坡的态度,然而苏轼却回信是我与丞相交往四十年,虽然政念不同,但是交情没有改变,完全不用担心,给章援一颗大大的定心丸;
写给子由的信自称: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实在单纯至极,豁达至极。
纵观他的一生,实在是坎坷至及,他有政治抱负和才干,却缕缕被排挤,半生颠沛流离,所以时常感叹”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回顾生平则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仍然是对人生失意的自我调侃式的旷达和看开,
作为后人,面对这样一个才华、人品、思想、道德都让人高山仰止又不会遥不可及的人物。此时此刻,唯有庆幸;幸而我们有这号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