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权力战:“你得听我的”,这句话害了多少人!

1、情感勒索是人际关系中的软暴力。

勒索这个词很重,但苏珊说,不用这个词,不足以说明这种情况的严重。

在《情感勒索》里,我看到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案例。 有位妻子,是传统的主妇,持家,爱自己的老公。新婚9个月时,她老公提出一个让她耳朵炸裂的要求——跟他一起参加群交…… 妻子万万是不能接受的,于是,丈夫开始了一系列的情感勒索—— “想当初爱上你便是觉得你开放、有趣,没想到你竟然是这么保守的人。”“你肯定不爱我,我朋友很多人都在参加,你不这样做,是心里根本没有我。”“我是信任你,才能跟你讲这些,你若是这样,我根本就可以不带你,跟别的女人一起去。”

在面对情感勒索时,不知道这一概念的人,往往首先会陷入的是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比如这位妻子想的就是:我是不是真的太保守了,辜负了丈夫的期望?

后来,她不堪这种焦虑和愧疚的折磨,真的陪丈夫去参加群交了。

你看,看不透情感勒索的人,多么容易在勒索者面前屈服!他们还以为,自己面临的,只是正常的情感要求。 然而,情感勒索与情感要求不同的是,在遭到拒绝之后,勒索者会继续施压,直至对方屈服。他们会利用你的弱点,长期、持续地要你满足他们的要求。 这种行为通常都是隐蔽的,常打的旗号是,“我是为了你好”“爱你才这样做”,而且很有说服力。

看《芳华》时,我就很气。好人刘峰面对晋升机会时,不能堂堂正正地抓住。好人的逻辑是,如果不把机会让出来,那你算什么大公无私的好人。他便屈从了。

做好人是刘峰的弱点,还有人的弱点是责任心重、太爱好和平、以及过分追求认可。 这些弱点,有可能被借钱的朋友利用,被压榨你的老板利用,更有可能被你的家人利用。

而且,越是关系亲近的人,往往越容易发生情感勒索。 在这种无形的人际关系软暴力之下,不少被勒索者选择了屈从,因为所谓的“爱”“孝顺”,或者“好人”标签。

勒索者们看似取得了胜利,可是,在这场战争中,真的有赢家吗? 

2、情感勒索:一场双输之战

杨元元是上海海事大学的研究生,研一时在寝室里自杀了。 她父亲早逝,和母亲、弟弟相依为命。在她短短的三十年人生中,母亲望春玲一直以母爱和孝道的名义操纵着杨元元。 女儿想报考大连海事大学,望春玲以考武汉大学可以省些路费为由,阻止了女儿做出这一抉择;女儿考上了小城市的公务员,因她希望女儿去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而放弃;女儿三十岁了,渴望爱情,亲属也劝她考虑女儿的终生大事,她却说,“我们楼上三十好几没结婚的多了”;从女儿大三起,望母和女儿同住寝室,直到研究生还一直挤在一张床上。 可以想象,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必然渴望独处和私人空间。但在杨两个月的研究生生涯里,从未参加任何一项集体活动,每次只是默默地跟在母亲背后,听她母亲说话。 她的生活没有朋友,没有恋爱,没有梦想,也没有现代化的生活。她的路在母亲的陪同下,越走越窄。 母亲用爱和孝道紧紧地将女儿锁在身边,但最终的结局却只有一个——女儿被勒索至死,她自己痛失骨肉。 在情感勒索之战中,没有赢家。

苏珊在书中说:

大部分情感勒索者的行为都建立在一种“我想要什么就得获得什么,什么时候要你都得给我”的心态上,他们就像小孩一样,无法预料自己行为的后果,也压根不会考虑目标的妥协对他们本身又有什么影响。 勒索者很难明白,在采用压力与胁迫逼着家人或者另一半做出妥协之后,他们的关系中还能剩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试想,如果一个男人真的答应了作为情感勒索者的母亲,去放弃现在的女友,他们的母子关系会变成什么样? 一个女人屈服于丈夫的威胁,跟他一起去参加淫乱派对的行为,他们的婚姻还能走多远? 情感勒索中有个很奇特的悖论就是,情感勒索者越是想要索取,被勒索者就是越无法对他们付出。 书里一个遭遇丈夫情感勒索的妻子的独白,让我印象很深刻:

现在我就像在一个压力舱里一样,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

这有点像是对待一个让你很生气或者生了重病的人,你虽然依旧很关心他,但完全没有亲密感了——我不是指身体上的亲密接触,而是情感上的。我已经无法向他倾吐自己的真正感受了,因为他非常脆弱。

我无法跟他分享自己的梦想或计划,因为他会感受到很大的威胁。对他来说,这些话题都是禁忌。当你说每句话都需要很小心时,亲密关系便已不复存在。

可以说,勒索者赢了一个个局部战争,却输了整场战役。

3、该如何走出情感勒索的黑洞?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为了自己的尊严,还是为了两个人的长远关系,被勒索者都应该勇敢地说“不”。 赢得情感勒索这场游戏的唯一方法,就是不玩它。 那种“为了爱我能牺牲自我”、“为了爱我不忍心拒绝”的想法,都是自我欺骗和自我催眠。 被勒索的人需要放下对勒索者无谓的期待,旗帜鲜明地告诉他——“我再也不会忍受”“你是你,我是我,我们之间有条界线。” 而勒索者也只有在发现自己控制不了别人时,他的安全感垮塌了,才会恐慌,才会改变。

明白了这个道理,再次面对情感勒索,你会更加有底气。

就像苏珊说的,“《情感勒索》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它能减少勒索者强加于你的罪恶感。”

看完上面的案例,你肯定对勒索者大打差评。

但其实,被勒索者和勒索者,仅有一线之隔。被勒索过的人,也可能转过身就去勒索别人。 比如,被父亲勒索的女儿,很可能对自己的丈夫或孩子进行情感勒索。 在人生危机关头,比如失恋、失业、离婚、退休或者生病时,你的至亲好友很容易变成一名情感勒索者。 因为这些时候,这些人,内心的自我和自信跌入谷底,人倾向从外部世界、从他人身上找掌控感。 你可以说,一个粗暴的勒索者,可怜到要依靠他人的妥协才能找到力量,是失败的,因为他没能在内心建立完整的自我;而一个逆来顺受的被勒索者,同样没有自我,因为他也要依靠他人的认可才能确定自己。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说,无论是被勒索者还是勒索者,都有一个本质的核,那就是不能做自己。 因为没有自己,所以边界不清,所以任由侵掠。

《情感勒索》中,苏珊跟一位被勒索者的对话,让我很受触动。

苏珊:“为什么不能拒绝你老公的勒索行为?”

患者:“他离开我,我便觉得宛如掉进黑洞,永远再出不来。”

“我要你握着我的手,走进黑洞,你看到什么?”

“很黑,非常冷。与世隔绝,没人跟我说话,没有陪伴我…四周的墙壁困住我了我…没人关心,没人爱我,甚至没人知道我的存在。”

“现在你带我出去。”

“我走不出去,只有杰夫(她老公)能救我。”

“你可以的。想象一下黑洞的反面是什么。”

“关心我的人——我的亲人、一些要好的朋友、同事,还有一些我喜欢做的事。我想起特别的一天,那是我12岁的时候,爸爸为我买了一匹马,一匹漂亮的巴洛米诺马。我几乎不敢相信!它是完全属于我的!我记得那天的干草味与阳光照在脸上的感觉……我想那是我此生最接近百分百快乐的时刻。”

“现在,只要你感到惊慌,都可以回到那个美好的地方。你可以在任何时候回到这里。这是你自己找到的离开黑洞的路。”

黑洞是想象中的现实,是真实的谎言。

貌似强大到难以逃离的情感勒索,只是内心恐惧的夸大版投射。

其实,无论在情感勒索中陷得多深,你都能够说出自己内心的话,也有足够的力量保护你自己。

别忘了,你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人。 

本文首发在公众号【书单】 (微信公众号id:BookSelection),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庭权力战:“你得听我的”,这句话害了多少人!)